洞头仙叠岩段海洋生态廊道。
浙江在线11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海旻 邓国芳 通讯员 钱飞琴 王进宏)进入11月下旬,海风吹在脸上已有些刺骨,但温州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渔家乐的生意依旧红火。
“全靠修复了这片沙滩!”这是东岙村人给出的答案,言语里满是自豪。2016年,总投入4.76亿元的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落户洞头。一年多来,随着项目的实施,人们欣喜地发现,赤潮减少、海水变清、沙滩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在沙滩的勾连下,人海相亲相近,小渔村也由此兴盛起来。
以海兴国、人海和谐。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对此,洞头人的感触尤为深刻。
1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到洞头列岛调研半岛工程建设。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曾嘱咐洞头人,“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山体、岛礁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
而今,半岛工程已经建成,洞头也由县变区,但不曾变化的,是洞头人保护海洋的初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后,洞头更是率全国之先,明确不再围垦滩涂,并积极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做好保护、修复、提升三篇文章,加快建设“海上花园”,谱写了一首新时代人海和谐的动人恋曲。
一片被修复的沙滩
“自从东岙沙滩修复后,今年营业额至少翻了一倍。”东海渔家老板洪求强的朋友圈,记录了东岙村的点滴变化:白净沙滩映衬着碧海蓝天,沙滩边环绕着渔家民宿。135米长的沙滩上,孩子们追逐嬉戏。“在家门口吹海风、玩沙子,仿佛回到了从前。”洪求强说。
“回到了从前”,是满满的欣喜,也是对现今洞头沙滩整治修复成果的认可。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填海造地、取沙建房、建造码头的影响下,一处处洁白美丽的沙滩,开始消失于视野。挖土车在沙滩上不分日夜地开采,面积达1.84万平方米的东岙沙滩,最后竟只剩下裸露的碎石。
人们无度的索取,换来大海无声的抗议。那些年里,洞头海洋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差:赤潮频频出现,羊栖菜大量减产,养殖户亏损严重。海水受到污染,辛苦捕来的海鲜,不敢吃了;岛礁破坏严重,原本珍贵的贝类,逐渐消失。
靠海吃海的日子难以为继,小渔村日渐颓败,不少村民只得进城打工。现实面前,洞头人幡然醒悟,靠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换来的发展,不可能长久。
2016年,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落户洞头,东岙段被纳入项目建设重点,其中包括沙滩修复和海洋生态廊道等建设。2017年1月,投资总概算达850万元的东岙沙滩修复工程启动。当东岙村前的沙滩开始吹沙、施工车进驻后,村民们满心欢喜。7月,洞头区这片最有名的沙滩终于恢复原貌,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原本离去的村民,再度回到村里,办起渔家乐和民宿。洪求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曾经的小门面,如今也摆开了阵势。
沙滩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村里环境好了,带动的是整个东岙村旅游业的提质增效。眼下,这个陆域面积仅0.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1500多人的小渔村,涉旅人员就达600余人。旺季时,东岙村50家民宿,几乎天天客满、一房难求。
“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身为海岛区县,要在保护的同时,加快修复海洋生态,还海洋以宁静、和谐、美丽。”区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李昌达说。
一块被拯救的礁石
或许体会过失去的痛苦,如今,洞头人对海洋资源倍加珍惜。
在鹿西乡,工作人员叶明伟带我们看了一块并不“壮观”的礁石:“为了保护这块天然‘老虎礁’,鹿西人迫切想造的综合交通码头,也往后推迟了一年。”
鹿西乡位于洞头区东北部的鹿西岛上,乡以岛为名,至今岛民依旧靠船出行。1992年改造的鹿西港码头,是乡里最主要的码头。由于狭小和老旧,许多大型船只难以靠岸,已严重制约了鹿西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5年,鹿西综合交通码头开始筹备。最初,码头选址在鹿西岛西南方的“老虎礁”,该处水域开阔,水深条件良好,临近老码头,交通便利。工程即将施工时,部分乡民提出意见,认为“老虎礁”是鹿西岛的标志性景观,应当予以保护。
面对乡民的诉求,洞头区政府确立保护不可再生的岸礁海岸线旅游资源的政策,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现在码头选址向西北方向横向平移了200米,移至已开发利用的人工岸线区域,并对原方案进行集约化设计,通过提升码头综合利用率及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以减少占用宝贵的岸线资源。”洞头区交通局副局长谢铭说,为此工期不惜延误一年,造价增加约200万元。
不只是鹿西综合交通码头,小三盘通村公路、中心渔港港区道路二期工程等项目,均为了保护沙滩、海湾、岸礁等优质自然海洋生态资源,而改变了原来的方案和线路。
“发展”与“保护”,并非总是并行不悖,更好地“有所为”,坚决地“有所不为”,这是洞头的取与舍,也是他们守护海洋的决心。
一处被叫停的围垦区
从码头的重新规划、道路的重新设计,再到滩涂围而不填的创新,折射的是新时代洞头人的“耕海之道”。
眼下,“梦幻海湾项目”正在建设中。这是洞头迄今为止,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不过它的“看点”并不在此,“人造蓝海、围而不填”才是亮点所在。
2015年,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还在向海洋寻求更多发展空间之时,洞头就明确,今后对新增的涉海工程,不得进行围填海审批;对早已确权可填的3710亩海域,则通过围而不填的创新之举,尽最大可能保护海洋生态。
“梦幻海湾模式”,正是围而不填的一种做法。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海洋局的赞许与支持。
围而不填的意义何在?“‘梦幻海湾’整个项目,将以透水构筑物的形式建造,不对海域进行填海,全部打桩,然后再在上面建造相关建筑物,建筑物下面依然是海。”李昌达表示,海洋是洞头的命脉。一个项目要用海,首先考虑对生态环境会否造成破坏,如果会,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如今,蓝色海湾整治通过实施岸线资源整治修复、沿海村居改造升级、生态廊道建设等项目,海岸线变靓了、村容村貌变净了、海岛变美了。美丽海岛轮廓逐步呈现,引来大批客商投资,渔民逐步实现转产转业。
尝到生态回馈的洞头人更加清醒,选择项目更加挑剔严格。他们坚持经济生态化目标,政绩的“指挥棒”,清晰指向绿色生态、蓝色发展。
近年来,洞头投放人工鱼礁9万余立方空体,建成152公顷海洋牧场示范区和1053公顷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助推振兴东海鱼仓。在南、北爿山(鹿西鸟岛)实施筑巢引鸟工程,有效保护51种海洋鸟类繁衍生息。
同时,洞头不断创新制度建设。《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在全国首个获批实施;出台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在县一级率先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编制完成洞头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海域利用规划、海岛保护规划、海域海岛整治修复规划等。
洞天福地,从此开头。从上世纪的伸手索取、肆意开发,再到如今的生态养海、反哺大海,洞头人坚信,海洋不仅意味着生命,意味着资源,更意味着未来。如今,行走在这座拥海而兴的小岛上,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