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四家行业组织,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意见》要求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从今年年初,编剧宋方金“爆料”小鲜肉天价片酬起,这个话题就一直保持着超高的关注度,不断有编剧、导演、“老戏骨”等痛陈天价片酬对影视剧行业的伤害。正如华谊兄弟副董事长王中磊所说,因为市场本身有空间,预算会有限制,如果过度偏向某一个环节,电影质量就会受伤害。电视剧市场也是如此。
限酬令的出台回应了舆论的关切。坦白说,制作总成本40%这条“片酬红线”不算严苛。众所周知,影视剧制作的产业链条相当长,天价片酬本就是不可持续的行业现象。抠图、滥用替身等乱象都是天价片酬下的“蛋”。只不过近年来一些小鲜肉携粉丝之势,借资本之力,相当程度上“绑架”了市场,导致人们见怪不怪了。
其实市场已经对天价片酬发出了警告。近年口碑爆棚的作品,几乎都没有出现流量演员、天价明星。而以“小鲜肉中心制”做出来的作品,普遍只能沦为粉丝圈内部的狂欢。结果现在“不用天价明星”反而成了很多片子爱用的宣传方式。一些有追求的小鲜肉也开始尝试突破安全区。
IP与明星满天飞,是市场发展不成熟的体现。小鲜肉没有原罪,他们身价暴涨是市场追逐的产物。资本对小鲜肉“慷慨”的背后是算计,如果搞定明星和粉丝就能稳赚不赔,又何必费心于品质?因此限酬只是手段,纠正这种简单粗暴的“市场逻辑”才是目的。
有个说法很有道理:当有号召力的演员稀缺,就会出现“天价片酬”,当有号召力的故事稀缺,就会出现“天价IP”。因此为了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除了用限酬令“治乱”,还要在“供给侧”做文章,才能实现“标本兼治”。也就是说,培养可以与“资本+明星+IP”这个组合相抗衡的力量。
总之,天价片酬下畸形的内容生产机制是短视的、竭泽而渔的,带坏了行业风气,也禁锢了观众的选择权。我们的文化市场航向航船要想驶入广阔的深海,就必须走出天价片酬的粗暴模式,用原创度更高、制作更精良、品类更丰富、诚意更足的作品赢得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