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顺忠
有一次应西北某省份主管部门邀请,去两个企业讲新媒体建设。两个企业中,均是大型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做的都不错。唯一的不同是一个董事长是早年清华大学毕业,另一个是当地中学毕业。
清华毕业的董事长原本也是家族企业,老公、孩子、表妹、外甥女、远方表侄……在公司发展到15年的时候,都成了公司的中层,甚至高管。而“高管”们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水平是高中一年级。所有高管,没有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过了四级。以至于我在上课时说到“CEO”的时候,居然有多名高管在下面窃窃偷笑说——切,还“C(CEI)EO”,连“C(XI)EO”都读错啦!
另一个民企的中层以上高管组成更让人忍俊不禁——80%的高管是这家企业老板的“(大)小舅子”(老婆的哥哥和弟弟)。不知道这位董事长为什么那么多小舅子?反正“小舅子治企”,这是我首次接触“外戚垄断企业”的民营企业。讲课的时候,我提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并且请一位小舅子回答一下。对方红着脸说,老俵我真不会,我之前就是偷油嘞嘛,哪里懂这些呢?那一次,我提问的问题是——请问您知道党委书记和县长,哪一个是政府首长吗?
可想而知,目前这个企业在当地如何了得!
第二个企业则不然,小舅子们组成的管理团队依然成为快乐的小伙伴,成为“X一样的队友”。目前,这家以建筑材料为主要业务的公司,面临生死存亡。其中一个细节特别搞笑——由于当地政府治疗雾霾力度空前,河道采砂被原则禁止。为了搞到货源,小舅子、大舅哥竟然在董事长的指挥下,轮班开船偷沙,和环保执法者东躲西藏,美其名曰“向管理者的漏洞要效益”!
(作者系《法制晚报》深度部主编,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