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家运营商争相推出了低价流量服务,最优惠的可达到1元购1G的全国流量。但这样的服务却大都与老用户无关。对老用户的质疑,多家运营商均表示老用户目前确实无法办理。工信部也关注到了老用户的互联网套餐需求,明确要求基础电信企业为用户提供方便,通过人工处理的方式为用户办理套餐的变更相关手续。
对于手机用户而言,手机号码并不单纯是一串由11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字符串,它更是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的纽带,而在手机号码已经实名制的今天,它甚至是与个人身份信息一样须臾不可分离的、被用来实现身份识别的标志。一个使用多年的手机号与自己的名字一样,无法轻易更换——因为,一旦更换,就意味着你留在朋友、银行、网站等处的信息都要一并更新,否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手机号对老用户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即使继续使用这个手机号的成本相对于新用户来说高上不少,只要仍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老用户就会选择继续使用原号码、原套餐,而不会为了几块或十几块钱的优惠而去更换号码,将自己置于换号带来的一大堆麻烦之中。
严格来说,这还不能称作“价格歧视”,因为毕竟新用户与老用户所购买的套餐内容存在一定差别,给不同的套餐制定不同的价格也符合市场经济中商品定价的基本规则。问题在于,在老套餐向新套餐转换的过程中,运营商却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是无法突破的障碍——虽然他们也都讲了很多不能换的理由,但归结起来不外是两个字——“不行”!
其实,谁都知道,能不能转换,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让不让转换,则是一个赤裸裸的利益问题。所以,在歧视老用户这一问题上,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为什么几大运营商都不约而同地执行着这一不成文的歧视性规定,都在不断地推出新套餐以吸引新用户,又都在歧视作为忠实消费者的老用户呢?这里边有没有共同的约定,不得而知,但至少是有共同默契的。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用户的需求就是创新的动力,通过创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是致胜王道。所以,这种默契之所以没有被打破,这种歧视老用户的风气之所以一直存在,并且是在老用户多年来一直强烈的抱怨声中坚挺地存在着,本身就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垄断性,和垄断对创新的钳制。
如果抛开社会责任、商业伦理、职业道德之类的因素,单纯从追求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确实不能也没有必要让新优惠惠及老用户。但是,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千千万万用户的运营商们,岂能只顾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社会责任、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
如今,工信部已经提出了要求,不知道运营商们是继续执着于经济利益,继续忽视老用户的呼声,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顺应消费者的需求,赶紧改变一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