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市场理论的部分失灵与失效,正在成为公共决策必须考虑的一个变量因素。人们无法准确预测下一个可能被市场取代的政府服务项目是什么,但政府部门应当就此作出前瞻性预判,以便运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办成办好更多的民生实事。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营方、国有独资企业武汉环投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日前发布公告,决定自11月25日起,全面停止武汉4万辆公共自行车的营运。这意味着,国内最早尝试、曾引发多座城市取经借鉴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在运行8年后即将停摆。
近段时间,安徽池州等地也传出公共自行车准备退市的消息,相较之下,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由于在国内开风气之先并发展起相当规模,此番退市之举更为引人注目。
公共自行车本身价格不贵,但算上停车桩、场地建设、运营控制系统和日常维护等费用,所需投入不菲。以武汉为例,从2009年起步至2014年期间,总投入即突破3个亿。近年来,国内地级以上城市大多数都向市民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不过很多城市的公共自行车运营不佳,面临要么勉力硬撑要么被迫退市的尴尬。
武汉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远未到报废期,退市将不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然而事已至此,退市本身又是一种节约资源的次优选择。从市场化改革角度看,凡是只需少量付费就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都可以择机抽身退出,而由市场提供,但这种取代有个前提,就是要确保市场化公司有一定的稳定收益。现在的问题是,公共自行车虽已被共享单车所取代,后者却并未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赢利模式。
一般说来,资本都是“无利不起早”,现在共享单车经营者不但无利敢起早,而且外部资本还在持续为它的亏损买单。这是否可以说,在公共自行车被共享单车取代的背后,传统市场理论已部分失灵失效?眼下这个疑问还隐藏在感叹公共自行车退市的五味杂陈中,但一经点破就已无从回避。
传统市场理论根植于市场生态,提炼于市场实践,而任何理论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若说共享单车的市场实践对传统市场理论构成了实质性挑战,那是否意味着,市场生态已出现了某种颠覆性的嬗变,以至于传统市场理论也跟着发生了嬗变?共享单车从兴起到繁盛不过三年,就全面取代公共自行车而大行其道,这仅仅是特例,还是代表着一种更大的趋势?
首先,互联网技术之勃兴,催生出了大数据和物联网,拉动网络化实时控制与定位技术大发展。这是共享单车迅速风靡大江南北的技术前提,一定意义上说,这也促成传统市场生态发生渐变乃至突变的技术基础。
其次,资本市场大发展,使各类投资基金强势崛起,为各类前所未有的创业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资金支持。成功的资本运作案例,其投资回报远高于制造业,客观上更新着资本持有者的投资理念,以至于经历“送钱上门”式四轮大体量融资,在大中城市覆盖率几乎饱和、且仍未形成完整赢利模式的共享单车,各路投资人依然愿意为之烧钱。这是因为,投资者对赌的已不是指望共享单车日后赢利而从中分红,而是在通吃“最后一公里”服务市场后,寻求包装上市的资本运作并最终套现走人。
武汉等地公共自行车退市的深层成因,归结为互联网接入技术的突飞猛进,资本市场尤其是投资类基金市场的高度发育与开放,两者一经结合,创造出新的市场传奇。这就是“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和魅力所在。然而,“无限可能”有好有坏,共享单车若最终找不到赢利模式,投资者不可能无限度为其烧钱,假如有一天共享单车也扛不下去而集体退市,之前被共享单车取代的公共自行车的重要性将再次凸显。
在“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市场理论的部分失灵与失效,正在成为公共决策必须考虑的一个变量因素。人们无法准确预测下一个可能被市场取代的政府服务项目是什么,但政府部门应当就此作出前瞻性预判。这是政府决策的一块短板,抓紧补长它,有利于运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办成办好更多的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