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早报》见习记者 罗明荣 通讯员 陈波 贵州黔南摄影报道
眼下,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敦操乡敦操村百亩钩藤基地里,枝叶长势喜人。一只只小蜜蜂嗡嗡作响,翩翩起舞,连片的碧绿钩藤树下,蜂箱井然有序,从远处观看,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敦操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朝进在朋友圈写道。
走进这个苗族村寨,刚进入街道时,就看见一座“背篼干部”的雕像竖立在入口广场中央,给人的感觉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背篼干部,为深处麻山腹地的贫困群众肩挑背扛送去党的关怀、送去脱贫增收的好政策画面。
敦操村距长顺县城68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200余亩,90%属中低产。通过香椿上山、钩藤进田、蜜蜂造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同步小康路子。2018年计划脱贫159户637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2.49%以内,力争在2019年实现出列。
“以前最怕下雨天,尽管用盆、碗接挡着雨滴,但走在家里犹如和稀泥一样。”谈起以前的日子,罗朝进仍然记忆犹新。据他介绍,曾经的敦操村刮风怕倒,下雨怕漏,人在楼上,畜住楼角。“在这种条件下,食不果腹都成问题,更别提自主发展产业了。”敦操乡党委委员石清彬说。
改变,始于2010年。敦操乡在统筹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农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同时,立足于本村土地破碎、连片土地少、石漠化严重的资源劣势,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按照“调减玉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村三个一”的要求,围绕“小而特、小而精、覆盖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目标,以“有条件发展的就扶持发展、无条件发展就利益联结”进行产业谋划和实施到户到人,不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决战同步小康打下了产业基础。
“我们的蜜蜂、黑毛猪、本地黄牛、香椿等几种产业分别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产业链上建立了党支部,实现了100%贫困人口加入合作社和党建促进脱贫攻坚的活力,年底时根据产业情况进行分红。”罗朝进说。
“两个圈加起来共有100多头牛。”在离敦操村不远的雄奇农民专业合作社黄牛养殖场,该养殖场负责人詹凤奇告诉记者,以前家里主要靠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业为主,日夜操劳,一年下来也就够攒点口粮,钱包鼓不起来,关键是路不通,需要肩扛百来斤粮食,徒步十几公里到乡里面去卖。
“路难走不说,有一年背起几十斤大米去赶乡场,换了一沓假钱,米没了,感冒药也没有买到。”当得知乡里面支持农户搞种养殖后,詹凤奇毫不犹豫地提交了申请,“既然有产业扶持政策,哪还有什么后顾之忧。”
“这些黄牛都是栓着饲养的,后来我想了一下,能不能像蔬菜套种一样,再喂几头猪,竟然也成功了。”谈到“一圈双养”,詹凤奇满脸自豪。
石清彬说,“我们一直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模式和发展路子,切实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入股合作社,达到抱团发展,调动群众发展积极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最终实现让更多贫困户通过合作社脱贫致富的目标。”
“以前乡里面反复动员我们养狮头鹅的时候,还有点舍不得田里那张犁,现在你给我几亩大水田也不去栽秧了。”看到记者后,敦操村结义组的韦家学乐呵呵的说。据他介绍,虽然主要以散户饲养狮头鹅为主,但在合作社的扶持和带动下,不仅消除了缺技术的后顾之忧,也彻底点燃了通过发展产业摘掉贫困帽的信心。
如今的敦操村,在“一拖二拖三”发展模式的刺激下,家家户户都饲养着狮头鹅和黑毛猪,同时,该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或以资金或以土地入股,全部成为合作社股民,“三变”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不仅如此,该村借助贵阳市云岩区对口帮扶的春风,与贵阳市多家惠民生鲜超市签订了合同,既保障了农作物的销路,又能获得技术支持,提升种植水平,真正达到带动农户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