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早报》见习记者 罗明荣 通讯员 陈波 贵州黔南摄影报道
鱼肥果甜稻米香,金秋九月丰收忙。行走在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打召村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只见香椿遍地、虾翔浅底、黑猪“嬉戏”,明媚灿烂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路通业兴。如今,‘组组通’道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爬坡上坎相对以前来说方便多了,为发展产业按下了‘快捷键’。”打召村党支部书记柏七胜一语道出了“组组通”道路带来的益处。
打召村位于长顺县东南部,东临罗甸县董王乡,南接紫云县宗地乡,西交敦操村,北连惠水县王佑镇。全村现下辖23个村民组531户25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2户1211人。谁能想到,如今路通业兴的打召村,曾因交通闭塞,土地破碎,石漠化严重,只能进行“一年一种”的传统种植。
“2013年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道路,也没有发展自主产业,村民只能‘靠天吃饭’。”打召村党支部书记柏七胜对记者说,以往村民出行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非常不方便。回想起过去的岁月,柏七胜仍然历历在目。“以前进出村的路都在山上,坑坑洼洼、又陡又窄,遇上下雨天,滑溜溜的,不小心就摔跤。”
因为路不通,多年来打召村村民种植的玉米、小麦需要背出山去卖,大件物资运不进来,发展滞后,生产生活十分不便。
“行路难让这里的生活苦不堪言。”柏七胜至今记得干旱时村民翻几座山去山坳挑水的艰辛。
2010年以来,敦操乡开始针对全乡进行“组组通”硬化工程,如今,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硬化路串村连户,不但结束了这里不通水泥路的历史,也让全村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信号:致富的日子不远了。
要想富,先修路。既然路已经修好了,那么村民脱贫致富的日子也不远了。
“以前我们基本都是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尽管有七八个人的田地,但是一年下来也就只有千把两千块钱,只能抵挡些盐巴钱。”今年36岁村民梁新生告诉记者,为了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大儿子高中还未毕业就选择外出务工,“还不是为了能让弟弟妹妹读上书。”
“没有产业支撑,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其他的路子都是都是‘纸老虎’。”打召村党支部书记柏七胜说。
2017年,一次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柏七胜了解了香椿产业的信息,当时又恰巧遇到了长顺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打召村土地破碎、连片土地少、石漠化严重的资源劣势,围绕既要治理石漠化又要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进行产业谋划,发展了260亩的香椿产业,按照每亩300元流转资金给村民,保证了村民的土地收益,同时村民还能到基地务工,赚取一定的劳务费。
“我的养猪场也是那个时候建起来的,既然有政府的大力扶持,那么还担心什么呢!”刚从乡里买饲料回来的罗小二,看到记者后,闲聊了起来。据他介绍,在饲养黑毛猪尝到甜头后,如今又流转了33.7亩土地,大力发展生态黑毛猪养殖。
自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以来,打召村集中精力火力,集中优势兵力,精准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截止2018年6月,贫困发生率降至27.36%,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5.2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打召村紧紧围绕水电路讯房寨“六项行动和六大问题”,除了“易地搬迁不配基础设施的”村组外,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工程,补齐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短板,实现了路通业兴财聚。
如今,打召村产业扶贫的覆盖由村至组,农业产业结构正在转型,2533人正在享受路通业兴的红利。
既要修一条出山路,又要铺一条产业路,这已经成为了打召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