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搬到广顺当工人去!”
全家老小已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山旮旯里搬到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朱开贵,返回老家拆除危旧房时,深情地动员着前来帮忙的左邻右舍。“家门口就能上班,是时候放下手握大半辈子的犁和耙了。”
“以前是‘泥土身上沾,四季在田间;碰上旱涝天,一年瞎忙转’,全家老小守着7亩坡耕地,整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现在老伴扫街、娃娃进厂、生产生活都比以前‘高级’多了,幸福的日子已在眼前。”朱开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又无上市企业落户生产,广顺全镇九成以上为农业产业。于是,筑巢引凤成了广顺弯道超车的取胜之路。
从稻谷满田坝到到贵阳蔬菜保供基地,从乡村旅游举步维艰到全域旅游优质发展,从融“两贵”先行区到承接贵阳“退二进三”和贵安新区产业辐射带;该镇农业发展蹄疾步稳,工业经济跨越赶超,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广顺人正守着一方水土撕掉贫困的“标签”,突围坝区所困,摆脱贫困桎梏。
《华夏早报》记者 罗明荣 通讯员 陈波 报道
一条大动脉:交通畅 幸福临
11月28日,阳光灿烂,初冬的太阳暖洋洋地照射着广顺镇青山村,让人倍感舒畅。55岁的朱春权停下车,摇下车窗,将高速通行卡和过路费递给收费员后,满脸笑意地从广顺北驶出了车辆如梭的花安高速。
“现在家门口就有高速匝道口,真好!上贵阳或者下安顺,最多个把小时,太方便了。不像以前,出门只能‘蹭’马车,上哪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停好车后,站在干净、平直的通组路上,朱春权向记者讲起了40年来青山村交通路网的变迁。
1978年以前,青山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别说毛坯路了,要是有条平整点的路,大家都能少吃点苦。”朱春权说。
窄和滑是青山村石板路的主要特点。“以前出门最怕遇到下雨天,石板路本身就很光滑,一不小心就能摔得四脚朝天。”青山村四组的陈老四接过了话茬。
青山村位于地势平坦的连片坝区,耕地较多,分布广,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走田坎挑米把的记忆。朱春权记得,自己年轻时,每逢稻谷收割季节,扁担上经常系着两只绳梭,走好几里的田坎去挑米把。
“那时候,除了年纪尚幼的小儿子在家煮饭外,全家老小齐上阵。碰到远点的田地,来回的路就要走两三个小时,歇两回气,早餐只能边吃边走,碰到又窄又滑的山路,歇气只能用双手扶着树枝,费力得很。”长年累月的挑米把、油菜、苞谷,朱春权的肩膀早已磨起了老茧。
难行的石板路,不仅让村民们生产困难,还“束缚”着村民们的思想。
72岁的朱明超记得,那个年代想出一趟远门真是难上加难,所以村里没有人出去打工,大家都守着坝子里的几亩田地,种点稻谷、油菜过日子。“人的思想好像都被路堵住了,从没想过去看看山外的世界。”朱明超说。
盼修路,修好路,成为青山村群众祖祖辈辈的期盼。
20世纪80年代,地处长顺县与安顺市西秀区交界处的青山村,随着长安路(县道007)的提质升级改造,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产生活迎来了改变。
朱春权回忆,1992年以后,种惯了稻谷、油菜的青山村人,开始大规模地种起了烤烟,养起了牛、马,村里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去打工,有“眼水”的人也赶上马车做起了买卖,越来越多的小楼、四轮车、货车出现在村里,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如今,路通了,不仅改善了村民出行的条件,改变了村容村貌,还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群众增收渠道,真正让农民尝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甜头”。
目前,广顺紧扣县委县政府“增加密度、提高标准、形成网络、四通八达”目标,加快构建“融贵阳、融贵安”新的经济增长体系。花安高速过境通车,镇区路网交错纵横,通村公路盘旋山间……蓬勃发展的交通“大动脉”在广阔的大地上交织成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一本产业经:筑好巢 凤凰来
走进长顺县广顺开发区,在贵州联韵智能声学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看到一派繁忙景象,1000余名工人正忙着立壳外检、穿左右耳壳、耳壳外解......经过一系列工序,一条条成品的耳机,就在工人们的手中生产了出来,再贴上独有的“身份证”——二维码,便打包从这里走向全球。
“我们与国内品牌手机有长期的合作,目前每天生产的成品超过5万条耳机,OPPO品牌手机旗下70%的耳机都来自这里。”据公司负责人马元涛说,该公司是黔南州唯一一家,以智能穿戴耳机整机组装及其零配件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目前,该公司投资总额达1亿元,仅今年上半年产值就达7000万元。
建设在广顺镇的贵阳市万亩蔬菜保供基地,项目总投资3.5亿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规模达2万亩,将建设集先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车间、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项目。
“当地政府的工作力度真的很大,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内就流转了这么多土地。”站在万亩蔬菜基地边上,贵阳市农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陈难掩喜悦之情地说:“结合当前流转进度,目前已启动了3000亩标准精品蔬菜种植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含280亩的中医技术示范区域,基地建成后,可解决20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务工人员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4000余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贵州联韵智能声学科技有限公司、贵阳市农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众多到广顺镇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一个缩影。
如今,一个个蔬菜基地“绿涛”流动,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栉比鳞次,一个“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产业孵化园如雨后春笋,一个个产业生产建设如火如荼,打通了产业脱贫的“任督二脉”。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顺镇紧扣长顺县委、县政府扭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用好解放思想这个锐利武器,激发改革创新这个活力源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心无旁骛,砥砺前行,不断开创跨越发展新境界。
通过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优先从全产业链着手,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兴产业、促脱贫,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用乡村“三变”模式,引进和培养了万亩蔬菜基地、多品类蔬菜种植基地、桂林力源等一批龙头企业,让贫困户真正成为产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农业逐渐由费力不挣钱转变为挣钱“不费力”。
依托“两融一临”交通区位优势,以“一区五园”布局为工业实体经济发展主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积极盘活存量、提升增量,引进和培育了跃龙杭萧钢构、联韵智能声学、云药堂药业等47家企业,为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碗旅游饭:端得稳 吃得香
“通过讲解、场景体验,一方面展示传统农具,向游客生动再现农民耕作的场景;另一方面,邀请游客互动体验,让游客亲身体会农家农耕文化。”广顺镇石板村凤凰坝景区里的农家乐老板王八斤告诉记者,“农耕文化,最有乡愁味道,一切精心设计,都是为了让游客体验到田野间的‘乡愁’。”
说起王八斤,他可是广顺镇石板村凤凰坝景区里的“隐形富豪”。2015年开起了农家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生态果园、鱼塘。由于生意太忙,鱼塘都没时间去打理了。
自1989退伍后,王八斤就回到长顺做起了烤烟种植,闲时则在外地做些零工。他介绍,为了让两个孩子都念大学,他也是砸锅卖铁,所以,家里的生活一直不算宽裕。
“差不多是2015年开始,县里面花钱打造旅游业,凤凰坝这里也发展成了旅游景点,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也趁此机会,借钱凑了40多万,就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现在生意好的不得了。”言语间,王八斤难掩喜悦之情。
客栈饭菜价格适中,10-20多元居多,最贵不过28元。由于价格公道,南来北往的客人多聚于此,“八斤客栈”的名声也渐渐打响。现在他家的农家乐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容纳十多桌,闲时也有三四桌生意。
作为长顺“融贵阳·融贵安”的桥头堡,广顺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也不断改善,一大批贵阳、贵安新区、安顺、惠水的游客纷至沓来,很多人都是奔着客栈的名号而来。
当地百姓除了发展特色农家乐外,还通过土地流转,搞起了高钙苹果、生态养殖等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一日千里,当地已经走上了“农业+旅游”的致富路子。
现在,王八斤家的40亩高钙苹果已全部售罄,600多只散养土鸡和20头香猪备受游客青睐。“我现在和老婆两个人,一年随随便便就能赚个十多万。”王八斤得意地说。
近年来,广顺以再造村落、打造以旅游产业带动扶贫的新模式、打造出全新的“绿地游轮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精细化产业和农业教育、休闲、健康、养生、体验等多元化旅游项目产品,深度开展农旅融合发展。目前,完成了州署文化产业园、国家农业公园、凤凰坝、玉带河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形成了支撑全县旅游的重要景区景点网络。
据悉,2018年动态管理前,该镇贫困人口仅剩8395人,贫困发生率为11.67%,动态管理后完成减贫469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17%。花红、洞口、石板、鼠场、湾河贫困村纷纷出列、顺利“摘帽”,农旅融合正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