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星忠
初春时节,驱车从余庆县城往北行70公里,就来到余庆县松烟镇的二龙茶山。依山傍水的茶园,一排排茶树形成天然纹理。纵横阡陌间,樱花、梨花等相映成趣。在这里,可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谈茶、咏茶,以至游览欣赏茶园。对于爱茶之人,自然是一段绝美的旅程。
驻足茶乡广场,首先抢入你眼帘的是满目苍翠、层层叠叠的茶山,仿佛走进绿色的海洋,绿色的茶界,空气中丝丝茶香弥漫着,扑鼻的茶香融入每一个空气因子中,伴着采茶女悠扬婉转、时断时续的茶歌和那山间甘甜的雾气,仿佛不用饮茶已知茶滋味了。
品茶是自然少不了的。在茶山入口处,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仿古木结构黔北民居格外醒目,在导游和优雅的古筝曲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一间茶室,墙上挂着郑板桥撰写的一副楹联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出自遵义书法家高安强先生手迹,大气磅礴,行走流畅,颇具意蕴。
美丽大方的茶艺小姐,是一位颇具内涵的大家闺秀,她身穿古典服饰,明眸善睐,仪静体闲,双手摆弄着精美的紫砂茶具,一边以她那犹如优美舞姿般的动作,彰显着娴熟轻松的茶艺,一边像莺歌燕语,娓娓道来,道出了茶艺、茶道的底蕴和真义。
从与茶艺小姐的闲聊中得知,她也是爱茶之人,刚刚大学毕业,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女孩。正如她所言:“常把生活当茶喝,从喝茶中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真谛。”虽爱喝茶,但对茶道、茶艺我却知之甚少,
无论是唐代陆羽说的“精行俭德”,或是宋代徽宗赵佶提出的“清和澹静”,还是明代喻政提的“淡远清真”,我想其核心都为茶人之道德修养也。
我问她:你是余庆人吗?
她笑笑说:“你听我的口音像吗?”没等我回答,她自顾说到:“这是我舅舅家开的茶庄,我不是本地人,但我喜欢这里,喜欢这里清新的空气,喜欢这里的山水,更喜欢这里的干净茶。”“现在的茶叶,制作越来越精细,口感也越来越好,喝一口唇齿留香,韵味无穷。”
她告诉我,她叫珍珍,很好听的名字,她喜欢旅游,喜欢读书,偶尔写写诗。古人云:“
人生是饮一杯茶,茶无定味,适者为珍;似水流年,镌刻于心。”其实,在一些景区,你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一个作家或者诗人。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基本上都是文人。
志趣相投的人总会有许多说不完的话题,我告诉珍珍,喝茶、抽烟、写作,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我们真的有缘,有着那么多共同的爱好。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你一定会喜欢的。”珍珍神秘地说。
在珍珍的带领下,沿着红色的茶山木栈道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二龙茶海的最高点——拉膜生态会场。这里是一年一度余庆茶文化节的举办地,放眼四周,满山碧绿,波澜起伏,有几千亩之多,我原以为,所谓的二龙茶山,就是一个人造景观,可眼前的景象告诉我,这里有山、水、林、泉、湖,尤其是成片的茶,连山连岭,一望无际,俨然是一片绿色的茶海。风吹过,茶园便涌出一波连一波的绿浪,淡淡的原生态的清香沁人心脾。
随处可见的茶树,枝头上小小的芽叶,绿中带着嫩黄,摘一片芽,放在嘴里,顿觉清香溢出,满口生香。
珍珍告诉我:“松烟镇二龙茶场地处于余庆、湄潭、凤冈三县交界处。在过去,二龙村是一个土地贫瘠,发展落后的省级一类贫困村。经过10年的努力,让村里的生态绿茶从1997年的294亩增加到现在的9000余亩,景美了,人也富了,村民正围绕茶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茶山里的餐馆、酒店、茶楼正在不断完善,希望能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
我与珍珍畅游完茶海,已近黄昏。分手时,珍珍说:“袁兄,如果能再见,我一定为你摘一把嫩芽,烧一壶开水,亲自为兄泡一壶原汁原味的‘余庆茶·干净茶’,让你在云蒸雾绕的大山深处,做一回神仙吧!”
走出很远,珍珍转过身,向我招了招手,大声说:“袁兄,明年春天,我们再见!”
望着珍珍远去的背影,我在想,我们会再见吗?没有留下地址、电话的两个陌生人,他们能再见吗?我不知道。
多情的我竟醉了,醉在了如诗如画的二龙茶山!
短暂逗留,终归只是这茶乡的过客,带着不曾消散的茶香和茶农的热情踏上归途。
茶山远去了,茶韵还在,就像那些岁月远去了,而故事,却永远地延伸下去,不歇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