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少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好感。
他们大概处于16-18的年龄,他们敏感、乖张、踌躇、矛盾、在午夜彷徨。他们有着流畅的肌肉线条,他们说着他们特有的柔和而又卡卡的低磁的嗓音。他们宁静而平和地对抗着这个世界。
比如,Elio。
我看过两次这个电影。
或者说,我看过这个电影,一次又一次。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一个意大利的庄园,所以它拥有着美妙的融合,情绪和冲突,清新和欲望,挣扎和和解,在一帧帧青绿色草地和柔和的阳光下。
对少年的偏爱导致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有着对Oliver莫名的敌意。
他是一个不敲门的访客,闯进你熟悉和依赖的空间里,给予你,想要的。他可以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地窥探你的生活轨迹,了解你的生活背景,然后对你一步步入侵。睡在你的隔壁,一起游泳、进餐、享受鸣虫的午夜。明知道这不过是个6周的假期,却在开始和结束时决绝得像个分裂患者。
当Oliver坐上火车,他努力偏着头,克制而理性。而Elio呆呆地站在车前,不由自主地前行。
车开了,他坐在陌生的车站,给妈妈哽咽着打电话。他是有多跌跌撞撞地说出:“妈妈,你能来接我回家吗?”Elio回到家,却哪里都有Oliver的印记:他留下的字条,他留下的衬衫,他留下的味道。
什么东西都一样,就是,你不在了啊。
第二次再看,发现自己真是错得没边。对Oliver来说,这段关系是他人生当中发生的一个有着巨大冲击力的事件,他检验了他知道是真实的东西,然后他感受到了并允许自己受到了这美好体验的诱惑,但是最终也不能对其作出承诺。
他说了两次,“I know myself.”第一次是妈妈劝他多吃一些鸡蛋,他说”I know myself.” 吃了一个还有两个三个;同样在小溪边少年初尝与爱人亲吻,按耐不住还想再来,而Oliver则说I know myself。正如角色的扮演者Armie Hammer所说,Oliver这样一个角色建立在一句话“later”上,他不像Elio这个角色随便打开书的一页你都能窥见少年的心事。Later代表的不是自信自满,而是场面或者交流让他感到不适他选择逃离。
Later,i know myself 也展现了同样的性格特点,害怕面对失去控制的局面,因此选择克制,隐忍。
他们以彼此的名字享尽欢愉而又痛苦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用对方的灵魂填补逼仄心灵深处的空间,然后历尽漫长时间的博弈,在各个细节中较劲,摸索,试探。终于开始靠近,以一种困兽的姿态,在黑暗给予的角落互相眷恋,以一种对这段感情结束清醒而自知的决绝和热烈相爱着,无所顾忌着。
醒时相交饮,醉后各分散。
怎么过这一生是你的事情。
只要...记住,我们的心和身体只被给予这一次,而在你知道前,你的心会疲惫,而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人会愿意多看一眼,更不要说贴近它。现在...你可能感到难过,痛苦。别让它消失,更别说那些有过的快乐。
愿走出人声鼎沸
依旧有人陪你
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