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说法:道德与法律
2018-04-17 15:35:08 来源:华夏早报网
法制进校园是一项很好的活动,能够让同学们在进入大学或走进社会之前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文/谭 文 革
很高兴来到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校园整洁、书声朗朗、桃李天下的涟源一中,来到“围城”故地、涟源的最高学府,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法制进校园”是一项很好的活动,能够让同学们在进入大学或走进社会之前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也防止自己受到非法侵害,既有益于社会,又有利于自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同学们更有必要对法律做一些学习和了解。
法律是很重要的,道德也同样重要。古希腊哲学者、科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按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今后,同学们都将走向社会,人人都会追求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都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此,我今天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就是《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一个永恒话题。两者就如人之两足、鸟之双翼而不可分离。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它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现在,我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关道德和法律的观点,结合国学对两者的经典论述,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并期待与各位的交流。
一、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概念不同。道德是指以善恶为主要标准,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法律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形式不同。法律由国家依程序制定或认可并向全社会公开颁布后才能生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有些有明文规定,如行业制定的各种职业道德规范、社会文明公约、各种倡言等,而绝大部分不成文。老子曰:“天道赏善”。道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
3、时间不同。道德伴随人类而产生,并贯穿于人类社会。道德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但道与德两字的最先出处应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根的《周易》。法律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系阶级社会所特有。
4、范围不同。道德的作用范围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各个方面。而法律只涉及一些方面,即国家认为重要的、非明文规定不可并由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范畴。
5、效力不同。道德一般没有强制力,不能强制实施,而是依靠各种教育、好的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良知和舆论谴责等来维持和实现。而法律具有强制约束力,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6、要求不同。从遵守程度看,道德的要求相对低,不遵守道德会受到谴责等;法律的要求则高,如违反必受追究。从内在要求看,道德的要求更高,法律未做要求的,道德会有要求。
此外,两者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亦各有不同,在此,不一阐述。
二、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1、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公民行为规范和准则。虽然分属不同范畴,有时还存在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情况,但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袁子正书》曰:“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仁”属于道德的范畴,“教”就是教化,也就是说,先有道德规范,后才有法律制度,先进行法制宣传,后才可执行刑罚。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道德与法律可以相互转化。当道德上升为国家意志时,就变成了法律;当有些法律不必继续代表国家意志时就变成了道德。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相互演化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转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强调法律内化为人的道德。
3、公民道德越好,违法犯罪就越少;反之亦然。社会越公平、越进步,违法犯罪也越少。而社会风气越好,公民道德就越好;社会风气越差,公民道德就差,就会人情冷淡,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甚至道德沦丧。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靠法律制度作保障,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人民法院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时就指出:“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倡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又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引领,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增强国家软实力。
5、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遵纪守法成正比。法律应加大对社会道德新风的保护,大力弘扬“真善美”,依法惩处“假恶丑”。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好人好事等社会“正能量”,应予保护,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道德和法律均与国家的历史发展、社会阶段、经济基础、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基本国情等因素有关。不同国家、不同历史、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传统文化,就会有不同的道德和法律。
7、我是一名法官,对于我们法官来说,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水平两者同样重要。《淮南子》有言:“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礼义”就是道德修养,法官如果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法官。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案件必须由法官来审判,这就要求法官不仅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娴熟的审判经验,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三、道德与法律的重要性
前面已讲到,道德与法律就像人的两足、鸟之两翼而不可分离,缺一不可。无两足,人不能行走;没两翼,鸟不能飞翔。同样,如果人不讲道德,人就会失去底线,就会见利忘义、善恶不分、六亲不认,就会道德沦丧、偷鸡摸狗、杀人越货,甚至丧尽天良,什么坏事都做得出。如果社会没有道德,没有底线,那就会尔虞我诈、恃强欺弱,就会没有公平,毫无诚信,人类就如同“动物世界”。
《礼记》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其意思是,没有法律做后盾,道德就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如果国家法律废弛,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一片混乱、争斗不断、杂乱无章、乌烟瘴气;如果国家没有法律,那就“国将不国了”。因此《抱朴子·微旨》讲:“道德未成,又未得绝迹名山,而世不同古,盗贼甚多,将何以却朝夕之患,防无妄之灾乎?”以上说明,道德和法律确实极其重要。下面,我重点从国学研究的角度谈谈道德的重要性。
毛主席曾经说过:“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须会去占领。”这里的“占领”,强调的不仅指行政管理,而且指思想观念,也包括人们的道德观念。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周易》曰:“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淮南子·原道训》曰:“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其德优天地而和阳,节四时而调五行。”“无为为之而合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淮南子》进而提出:“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上均阐述了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诗经》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原道训》记载,舜“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孔子也讲:“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管仲曰:“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礼记》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韩非子·五蠹》曰:“上古竞于道德。”《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进而又提出“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正因为道德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有无穷的力量,所以自古以来,执政者都“贵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选拔用人方面,一直主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四、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水平
(一)道德修养的提高
1、加强思想学习,提高品德修养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这些,广大中学生,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也应有所了解,对有些内容还应认真学习,高考时文科仍有政治科目,说明政治思想学习确实非常重要。政治就是方向,如同在大海航行的舰船,如果没有准确的航向,那么就永远难以到港靠岸。
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你们都将走向社会,你们将会进入各行各业,当然也有很多会进入体制内,如做科学家、大学教授、中小学老师、医师、公务员,或做人民法官,当然还有其他许多职业。但是,今后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有必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我们的共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2、多读国学,升华思想
国学是宝贵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很多思想、理念、信仰、原则及日常用语均来自《周易》、《道德经》、《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等国学经典。习近平总书记喜爱学习。他曾说:“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总书记喜爱国学,我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国学经典。为此,我写作并发表了《习近平讲话常巧引国学经典》一文。有兴趣的同学可在百度搜索看看。
国学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如《周易》的民本思想、改革思想,孔子的“智仁勇三德”思想、“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老子的爱民思想、公平思想及清静自正、知足常乐等思想,孟子的爱民思想、“仁者爱人、无敌天下”思想、墨子的“兼爱天下”思想、《吕氏春秋》的“贵公去私”思想、“至忠忠廉”思想,《礼记》的“大同”思想、“小康”思想,列子的愚公移山思想,《大学》的亲民思想,《郁离子》的减税轻赋思想,商鞅、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对我们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借鉴或指导意义。
尤其是国学中的爱民思想、民本思想、为民思想、清廉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渊源。去年我做了一些研究,从《周易》、《道德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春秋》、《战国策》、《史记》、《中国通史》等国学经典中找到了49条与党的群众路线相关的语句,并写了《论党的群众路线之国学渊源》,在这里我只列举三条,一是《周易》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二是老子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三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多读历史,明白哲理
唐太宗李世明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每个人应学习唐太宗的“三镜”思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总要求中就有“照镜子、正衣冠”。这里应是借鉴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恰到好处,非常可取。
《礼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多读历史,才能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有牢记历史,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只有以史为鉴,我们才有更美好的未来。1945年夏天,著名学者黄炎培在与毛泽东同志座谈时提出“历史周期律”一说,毛主席微笑着严肃回答:“我们已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俗话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们有的同学,生活上总是叫苦,学习上经常叫累,如果“想想红军二万五”、“想想革命老前辈”,那么还觉得“苦”和“累”吗?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不仅是为国家和社会,也是为家庭和个人。
学习是有压力的,如何释放压力呢?大家可以去领会一下老子的一句话:“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就是释放压力,“抱阳”就是拥抱阳光,内心向阳,享受今后的美好生活。
4、多读诗词,爱民亲民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书本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最近几个月,我在读唐词,发现许多诗中蕴含着朴素可贵、非常亲切、非常难得的爱民亲民情怀,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好好学习,也值得同学们学习和了解。
在此,我略举几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有“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疾苦,期待“得广夏千万间”,让“天下寒士”能避风雨,居有其所,体现了诗人的爱民思想。此外,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元结的“使臣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追之如火煎”,唐诗以外的还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明代县令唐成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等。就此话题,我几年前写作并发表了《诗人的爱民情怀》一文,有兴趣的同学可搜索看看。
5、广大党员、干部应具备“八德”,同学们几年后会走上各个岗位,也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哪“八德”呢?
一是“正”德。“正”是正直的“正”;就是要为人正直、执法公正。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上均提倡正直、公正。同时,孔子还主张坚持原则,反对好好先生。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即好好先生是道德败坏的人。
二是“廉”德。“廉”是清廉的“廉”,就是要廉洁奉公,清正廉明。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其意思是,弯着胳膊做枕头而睡,生活虽清淡,但怡然自乐。
三是“仁”德。“仁”是仁爱的“仁”,就是要爱护百姓,关心百姓。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见仁者爱人,同时又爱憎分明。
四是“敬”德。“敬”就是“敬业”的“敬”,就是要爱岗敬业,对党忠诚。孔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五是“和”德。“和”是“和谐”的“和”。《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实现和谐,相处和睦。但是不能和湿泥,要讲原则,因此,孔子又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六是“智”德。“智”是“智慧”的“智”。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知者不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就是聪明才智,开拓创新。
七是“勇”德。“勇”是“勇敢”的“勇。孔子曰:“勇者不惧。”“见义不为,非勇也。”
八是“责”德。“责”是“责任”的“责”。《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亦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就是恪尽职守,敢于担当。
就此话题,我几年前写作并发表了《领导干部应具备“八德”》一文,有兴趣的同学可搜索看看。
6、要向民族英雄、民族精英、革命先烈、爱国志士、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等
在学习的同时要有具体行动。孔子曰:“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君子的美德主要体现在身体力行,而不是言论空谈。也就是说,讲得好不如做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时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因此,如遇老人或小孩不小心摔倒时,身边的人可出手扶一下;当盲人或残疾人过马路时,最近的人可出手牵一下;在他人遇到特大困难时,大家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下。这些善行都应体现在我们的自觉行动中。
“送人花朵,手有余香。”近十年来,我与家人为社会公益事业和部分特困家庭爱心捐款累计近30000元,内心感觉很温暖、很充实。“奉献爱心,快乐自己。”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爱心活动。有首歌曲叫《爱的奉献》,其歌词写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你的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就此话题,我曾写了《让爱心传递》一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百度搜索看看。
7、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孟子曰:“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刘禹锡说:“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监铁论》亦说:“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这些都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8、要学习春蚕、蜡烛、石灰、荷花的品格
它们身上蕴含了“为民务实清廉”的高尚品格,这有诗为证。一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蕴含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默默奉献、乐于奉献、为民务实的精神。二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蕴含了革命先烈和先辈在艰苦的岁月,抛头颅,洒热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贵品格。三是宋代礼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中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尘不染的莲花蕴含了清廉品格吗。
9、应慎重交友
有一成语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周边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我们今后将走向社会,应多与“益者”交友,而远离“损者”。与“益者”交友,就是“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为自己身上香了,所以闻不到香味。而与“损者”交友,则近墨者黑。
《中庸》言:“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今后同学们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应妥善安排“八小时之外”,要摒弃或远离不良嗜好,提倡读书、散步、运动、健身、喝茶等,提倡“琴棋书面”等高雅爱好。
10、应保持好两颗“孝心”
一是应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一方面大家应该都做得好,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有极少数中学生和大学生不仅不孝敬父母,而且对父母无限索取,不顾父母的经济能力,提一些很过分的要求,一旦父母无法满足,就仇恨父母,甚至弑母弑父。也有个别的,学成出国后在国外享受舒适的生活,却不赡养国内年老的父母,让父母吃“低保”。
这些虽是少数,但也是极其痛心的,这反映出,我们的社会过去长期以来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长一个阶段,全国初高教育过于重视升学率,只重视“智”的教育,而轻视了“德”的教育。
二是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我记得这是八十年代《中学生守则》的第一条。此外,大家应还记得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如《党啊,亲爱的妈妈》、《父母乡亲》、《江山》、《祖国万岁》、《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从歌名或歌词看出,祖国、人民和共产党就是我们的“父母”。
那么,我们对自己的“父母”能不热爱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因此,我们应牢记《中学生守则》,加强自己爱国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伟大的党。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多说几句,过去长期以来,由于轻视德育,部分学生的爱国心不断弱化,公费留学后就滞留国外,不报效祖国,完全忘记了祖国,忘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
11、要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学们,你们不久都要走上各种工作岗位,不论干何种工作,都有必要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心”。每天应反省自身,做到对党和人民忠诚,对朋友与他人有诚信,平时喜爱学习。
孟子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就是说,对自身的缺点要及时改正,防微杜渐;对自己的优点要始终保持,发扬光大。《周易》曰:“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强调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正所谓“日新之谓盛德”。
12、应向“水”学习。“水”就是我们平时喝的水。我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大家可能不解,并觉得好笑,但我阐明以后,你们会觉得很有理、很有趣,并受能到一些启发。
一是公平公正。水在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时永远是平正的,这蕴含了公平公正的品格。
二是公开透明。水是透明的,只要相对洁净并有光照,水就透明,这蕴含了公开透明的品格。
三是正直无畏。天上的雨水如果无风干扰,总是笔直落下的,也不选择落点,正直无畏,勇往直前,这蕴含了正直无畏的品格。
四是刚柔相济。水有三态,即液态、固态和气态;水有二性,液态、气态时显柔性,固态时显刚性,这蕴含了刚柔相济的品格。
五是惩恶扬善。如果火代表黑恶势力,那水与火势不两立,绝不相容,水能排山倒海,催枯拉朽。孟子曰:“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老子亦曰:“上善若水。”这蕴含了惩恶扬善的品格。
六是无私奉献。水是生命之源,而不求回报,这蕴含了无私奉献的品格。
七是洁身自爱。水无溴无味无色,并有超强的自洁功能,这蕴含了洁身自爱的品格。
八是谦虚谨慎。老子曰:“水善利万物不争。”《淮南子·原道训》在论水时讲:“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水“卓然独立,块然相处”。这蕴含了谦虚谨慎的品格。
九是睿智博爱。“智者乐水。”《淮南子》曰:“‘水’泽及蛟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这蕴含了睿智博爱的品格。
十是包容和谐。水是包容的、博大的,水容无物。《淮南子》曰:水“大包群生,而无好增”。“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这蕴含了包容和谐的品格。
就水的这十个方面的特点,我写过一篇文章《水之品质与法官品格》,并已发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百度看看。
13、始终学习雷锋精神
这里我重点谈谈,雷锋精神对于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一些启示。一是雷锋同志曾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这启示我们对待人民群众也“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二是雷锋同志曾说:“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这启示我们对待工作也“要像夏天一样火热”。三是雷锋同志曾说:“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启示我们对待社会丑恶现象、各类违法行为及自身缺点也“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四是雷锋同志曾说:“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启示我们对犯罪行为、黑恶势力等也“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看看我于2015年6月发表的《雷锋精神与法官品格》一文。
在这里我要“吹一下牛”,在2016年2月的娄底市委政法工作会议上,我与很多领导同志一起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光碟)。习总书记提到了雷锋精神,并要求全体政法干警对人民群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犯罪分子、黑恶势力“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也许纯属巧合,但当听到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时,我确实“震颤”了一下,也许是兴奋,也许是激动。后来我在百度上反复搜索,将雷锋同志的四句名言与政法干警有机联系起来的,我应是全国第一人。
14、尊敬老师,友爱同学
前一段时间,全国出现了几起暴力凶杀案,如2017年11月湖南沅江三中高三2班主任鲍方老师在办公室遇刺,杀死他的是班里尖子生罗某杰。又如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三天内连杀四人,被害人都是他同寝室的同学。“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马加爵被判处死刑并已立即执行,罗某杰也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两件暴力凶杀案,暴露出了两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少数学生不尊敬老师,二是少数学生不友爱同学,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出了大问题,性格偏执,无包容心,容易激动,不计后果。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学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与人为善。
15、同学们应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青少年时期就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如毛主席的《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作于1910年的秋天,当时毛主席还只有十六岁,年龄和你们差不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年轻时候的立志,当时还只有十三岁。
俗话说:“人无志不立。”人是应该有志向的,但我不提倡都立大志,其人生理想和目标应符合客观现实,也就是说,必须是经过自己不懈努力能够实现的。有了志向之后,就应锲而不舍,矢志不移。
16、爱惜自己身体,戒除虚荣心里
前几年,美国的苹果手机被一些媒体过度妙作,不少年轻人以此为时尚,觉得有面子,千方百计想得到一部苹果手机,苹果手机的价格由此虚高,极少数年轻人因无钱买竟然选择卖肾。前几年,大学校园里还出现了裸贷现象,即校园外的犯罪集团利用女大学生的虚荣心,以女大学生的裸照作抵押实施的高利贷诈骗犯罪活动,少数女大学生深陷泥潭,成为受害者。对这些,我开始不相信,后来发现确有此事,真乃匪夷所思,但归根结底还是其虚荣心作怪,思想品德出了问题。
(二)法律水平的提高
这个命题很大,要想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关键在于学习和实践。在这里,我要提到近几年来全国中学校园内外发生的一些事:
一是校园暴力问题,最近几年全国媒体多次报道,一群男生欺负一位男生,多位女生欺负一位女生,采取殴打、体罚、侮辱或拍裸照的方式,有些甚至同属一个寝室。这肯定是违法的,可视其情节给予治安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高考上线的个别准大学生,在即将走进大学校园之前,其学费被诈骗犯罪集团所骗,至少害死了两学生。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上骗子不少,陷井也不少;二是少数学生容易上当受骗;三是心里承受能力很不够。我要送给同学们几句话:一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有,那一定是骗局,二是碰到疑似骗局的事,不要轻信上当,应在一时间告诉父母或老师,问他们的意见。三是一旦受骗,也不要太难过,想开些,人无绝人之路,“吃一堑,长一智”嘛。
三是高中或大学毕业后,一定要谨防被骗入各种形式的非法传销组织。
我在法院已工作了三十年,对法院文化做过一些研究,现在,我就法院文化及其渊源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中国法院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院文化研究和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一是无讼文化。法院是依法受理诉讼案件并做出裁判的国家审判机关。然而,司法的最高理念是预防纠纷、化解矛盾,让案件不发生即无讼。其主要渊源是孔子的无讼思想。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当时最高司法长官),后又升任代理宰(相)。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其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其他法官差不多,但一定努力让类似案件今后不再发生。这种思想在《周易》和《道德经》亦有体现。
二是调解文化。《周礼·地官司徒》规定:“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调人”就是专门负责调处纠纷的官员,对社会矛盾予以调解,实现社会和谐。《论语》、《周易》、《礼记》中的“和为贵”、“和气生财”等词句,仍是我们今天调解案件时的常用语。
三是审判文化。其渊源很多,如《周易》的“刑罚清而民服”、“君子以明慎用刑”,孔子的“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中立而不倚”,《礼记》的“分争辨讼,非礼不决”,《中庸》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等思想。
四是程序文化。五是信访文化。六是廉政文化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百度搜索看看我写的《谈法院文化及其渊源》一文。
五、努力避免法律制度对伦理道德的伤害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并写入了党章和宪法。依法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商君书·慎法》有言:“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夫以法相治,以数相兴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商鞅主导的法治,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了中国。
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控和公民伦理道德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某些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某些条文引起的岐意和某些地方或内部规章的过于草率,往往造成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深深伤害。
近几年,大家经常听到一些奇怪的新闻,有的为了获得大城市户口,女儿与生父竟然登记结婚;有的为了在单位多分一个购房指标,一天之内数百对恩爱夫妇突击离婚,之后有的弄假成真,分道扬镳;有的为了其他利益,女婿与岳母、媳妇与翁父竟然登记结婚。还有的怕惹祸上身、怕被法律冤枉,而见义不为,遇老人小孩摔倒而不扶,见违法犯罪行为却不制止,甚至见死不救等等。前一类人是见利忘利、利令智昏、恬不知耻、道德沦丧,后一类人不是不想为、不能为,而是不敢为,自己存在后顾之忧。此外,以前还出现过法律上的“同命不同价”现象,因法律规定的不合理而造成人与人的不平等。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人会长大,要生存,求发展,必然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利益争夺。这时就必须靠道德和法律来调整和约束。当利益竞争难分难解时,道德就无能为力,而只能依靠法律。那么如何避免法律对道德的伤害呢?
首先,法律应力求公平。《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贵公》曰:“平得于公”。孔子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法律制度的公平、人与人的平等是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
其次,法律应力求完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著名思想。后来法学家提倡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就出于此。因此应完善法律制度,防止出现漏洞和偏差,防止法律“空子”和“擦边球”,引导人们积极向善,防止邪念发生。
第三,保护见义勇为者。《新语》云:“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周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做善事、献爱心,人人想为。但这方面的法律尚不完善,还有空白。大家怕因做好事而惹上官司,引火烧身,甚至身体受到严重损害或失去生命而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或补偿,造成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窘境。因此我认为,国家应尽快制定“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保护法”。对见义勇为者因此而遭受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等,应由政府足额补偿或予垫付,免除其后顾之忧,让英雄“流血不再流泪”,以弘扬社会正气,实现惩恶扬善。
二○一八年四月十七日
相关热词搜索:研究为主 道德与法 国学
上一篇:心头无闲事,便是好时节
下一篇:春天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