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流如斯的人文城市,总会有几个放荡不羁的吟游诗人,或者些许自成风景的街头艺人。他们,是这个包容开放的城市里“有趣而自在的灵魂”。最近,四川成都正在进行一场“收编”街头艺人的探索。
4月16日起,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开招募符合条件的街头艺人,经审核和复试后,可获得相应的演出许可。今后,“持证艺人”可在成都市区30个指定区域表演并自由接受“打赏”,亦不会受到城市管理部门驱赶。
在行政许可清单化的语境下,“持证艺人”的做法乍看起来有些扎眼。不过,这种“持证上岗”,与其说这是街头艺人权利与自由的延展,不如说是城市文化服务功能的创新。有了这个证件,文化管理的职能责任肯定加重了——钱没多收一分、活儿却增加几成,这其中最大的“私心”,怕也就是想让街头文化激活城市的万般风情。
在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与地区,剧院演出固然是文化生活常态,街头艺术亦是美好生活所需。往大处说,自周秦汉唐以来,中国文艺史上的街头文化历来就是精英文化、宫廷文化的活水和源流。《清明上河图》里的街头文化,也正是繁盛如斯的北宋朝代的注脚。且不谈马三立、侯宝林等近代大师,时下明星,如汤唯、西单女孩等,也多有过街头表演的经历。
我们说街头艺术是一座开放的城市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街头艺术是城市的品味和气质,它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更温润人心。街头艺术的活力,往往与生命现场的张力融合,其声腔唱段、近场效应等,都有着原始的野性与原创的美感。接头艺人们驻足流连,带动整个城市都在艺术的共情中温暖起来。
另一方面,文艺应让所有人都能够欣赏,街头也应该成为表现艺术的“基层”。无论在金色大厅,还是在街头巷尾,都应该有文化生存的罅隙,换来文化发展壮美的新天地。我们的文化自信、主旋律和正能量,不仅仅表达在严谨的大舞台,亦可以展现在活泼的小天地。
成都的街头艺人“持证上岗”新政,在国内亦有先例。比如,上海曾率先探索街头艺人“持证上岗”演出,时至今日,上海街头已有120名艺人在全市8个演出点位持证上岗。“持证”的街头艺人,这一数年的实践,裨益长远。
如果目光更开阔一些,我们就会发现巴黎、纽约等欧美城市,街头艺人早已成为市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有“高手”、亦有凡人,非为乞讨生活,而为热爱艺术。活力四射的现代都市,先得安放好活力四射的人。一座城市如果在“持证艺人”的工作上再少些门槛与束缚,将服务与保障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谦抑有度地管理好“无证艺人”——人文的情怀与智慧的治理,必会在文艺的都市上添上不可或缺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