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早报讯(记者 罗明荣 通讯员 陈波)春日的早晨,阳光温暖,空气格外清新。在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格道村毛滚组,田野深处裹挟而来的油菜花香沁人心脾。
擦窗子、晒被子、清扫屋子……60岁的李华香忙碌了起来,不少群众和她一样,趁着晴好天气,开始整理家里的内务。
对于很多人而言,整理家务,这是太普通不过的活路,但对于李华香而言,却是生活中的“热门项目”。
“这房子也就比我大姑娘小一岁,陪我们一起尝尽了生活的辛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我亲手‘缝补’的,这栋房,就是我的‘孩子’。”李华香说,每天起来,都要给房子“洗把脸”,打扫一番。
在土地上立起几根木头,用枫香树拼凑成三角形框架覆盖在木头顶端,从土坡上割来几捆茅草围满四周,加上一块褪色的床单……35年前,李华香的新家很“原生态”,对于这种建筑,她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刮风怕倒、下雨怕漏、人住楼上、畜住楼角。”
“以前最怕下雨天,尽管用盆、碗接挡着雨滴,但走在家里犹如和稀泥一样。”谈起以前的日子,李华香仍然记忆犹新。由于历史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段时间内,毛滚组人畜混居的情况比较突出,村民对于猪、牛跑进家中已经见怪不怪,村民的人居环境不难想象。
“那些年,不管家中的条件啥样,她都会把门前屋后清理得干干净净。”格道村村支书班朝斌说,前些年只要开群众会,都喜欢去她家,因为其他村民家中实在是找不到下脚的地方。
“想,做梦都想!”从李华香的眼里,看到了满满的向往。
“刚刚嫁过来的时候,我家与大伯家还有小叔家挤住在一起,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每一次收拾庭院的时候,大伯娘总要嚷嚷几句,一哈跑来说这样东西找不到了,那件物品又丢失了。”李华香说,那个时候,就已经下定决心,不管多艰难,一定要修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
毛滚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人均不足一亩地,土薄地少,村民生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尽管李华香很努力,生活始终不见起色。
土里刨不出黄金,惟有改变。
“记得有天晚上,我和丈夫说,在土地里刨食最多只能填饱肚子,我们必须得走出去。”李华香回忆道,纠结了一整晚后,她和丈夫决定丢下田地,走出大山讨生活。
“最小的娃儿都还不得断奶,但是不得不狠下心肠来。”泪眼婆娑的李华香掰起手指头讲起了以前干过的活,上贵阳当过背篼,下安顺干过工地,到惠水扫过大街......。她反复说:“人勤快了,穷不了一辈子。”
年复一年的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生活终于迎来了曙光。
“那时候,每天基本上都是从早上6点挑到晚上12点,有天晚上不小心踩空了,四脚朝天摔倒在田坎上,脖子直接脱臼了。”李华香说,直到现在都挑不了重担子,只能做些轻巧的农活。
“讲真的,现在我婆婆每逢阴雨天,直接疼到起不来床。”正在一旁拌奶粉的儿媳妇周兴艳插起话来。
苦尽甘来。伴随着扶贫工作投入力度的增加,毛滚组的住房、道路、饮水等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成为过往。如今,李华香的房子也重新换了新装。“现在房子修好了,就要好好好保护,有生之年一定会好好爱护。”
村民陈巧莲说;“每次搞完卫生评比,我们都要去她家‘取经’,就想学学她是怎么保持四星清洁户这么久的。”
用好家务整洁的“能干人”、主动清扫的“土专家”,才能更好地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抓环境、提质量,必须抓住‘人’这个关键。”鼓扬镇宣传委员杜雯说。
如今,脏乱差扫出去,好环境自然来,村民思想发生了转变。
环境整洁了,村子更美了。春天里的毛滚组,房前屋后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如金色的毯子铺在田间地头。漫步其中,一座座精致的楼房、一条条整洁的乡村小道映入眼帘,村里静谧安宁,青瓦白墙的房屋,散发着古朴的民族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