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八另
在雪峰山脉中段与江南丘陵交接的奉家山系,这里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峰峦叠嶂,山势险恶,山谷沟壑深达数百米。从外界新化、水车、鸭田进入奉家,有一座山阻隔它与外界连接的大山,这座山叫紫鹊界,是奉家山的土著汉人与古瑶人的分界线。
居住在新化、隆回、溆浦等地从宋神宗之后迁徙来的汉人,他们来到紫鹊界的山脚下,就要在这里止步前行,不能再往前走或者上山了。他们要想进入古瑶人和土著汉人的区域,那是非常危险和恐怖的。站在紫鹊界的山脚下,放眼望去那一片片梯田就是古瑶人在此开垦的,有八万亩之多,其中有部分是自战国时期就被开垦出来,一直耕种到现在。
在紫鹊界的后山奉家山上,有一条三四尺宽的土路,曾经是古瑶人和土著汉人的友谊之路,也是他们共同修建的生命补给线、防御线和林间小道。这条路可以把奉家山的土特产运出来,也可以把古瑶人和土著汉人需要的生活物资运进去。这条路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土著汉人与古瑶人达成共识和默契的分界线,土著汉人住在这条路下的山坡上和山谷里,古瑶人住在这条路上的山坡上和山顶上,他们互不来往、互不侵扰,两个族群各自过着自己安定的生活和日子,并禁止通婚。
翻过紫鹊界山顶,就是一个不大的村落,它叫双林。它是古瑶人和土著汉人的集市,大家可以带着各自的物品来此互易。再下坡,就是陡峭的錾字岩。这里悬崖峭壁、谷深壑大,能够听到溪流叠落的声音,却找不到下山的路径。
錾字岩上有个宽广的山坳,它叫茶溪谷,溪边的山谷中长满了野生的茶树,自我生长,有极其茂盛,却很难采摘。茶溪谷旁有一片比较平整的土地,曾为奉家人运茶的驿站,来来往往的行人在此歇凉、喝茶、议价,所以又有一个名字,叫茶亭铺。
茶亭铺与双林之间有条林间小道连接,一直延伸到奉家山里面的各个村落。茶亭之上全部是岩板屋,用石板构造,住的是古瑶人,相传他们是蚩尤部落的后裔。茶亭下住的是土著汉人,他们是宋以前迁徙到梅山的中原居民。茶亭周边移栽了许多茶树,不知道他们的历史有多久,茶树的树干已有胳膊、大腿粗,都是掉老白皮的老茶树。
茶亭铺旁边有条小溪,从奉家山的山顶上流淌下来,那股清泉汩汩的在山间奏响了乐曲,一直流到山脚下的河谷里。土著汉人把这条小溪叫作姑娘河,因为常有瑶族姑娘来这条小溪里洗浴。姑娘河是渠江的最源头,它从錾字岩跌叠下去,与蒙洱冲、青猴江两条小溪汇集到山脚下的河谷里,成为一条小河,这就是渠江的上游,也是著名的渠江源头,渠江薄片的出产地。
錾字岩这个地方出茶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这里就是长江流域的产茶区。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黄河平原的蚩尤部落来到南方洞庭平原。因为气候、环境、物质等条件的优越,蚩尤部落的族群发展迅速,他们为了食物逐渐扩大生活范围,慢慢向周边山区获取食物和探索未知。在距今五千年左右,洞庭湖平原开始重新蓄水,原有的大平原消失,成为湖底和沼泽,蚩尤部落的生活空间不断被压宿。他们想前进继续南下有西海阻挡,洞庭平原已无生存之地,他们大部分再次迁徙返回黄河平原;有部分渡过西海进入招摇山,居住在南岭山脉和姑婆山脉;还有部分进入江南丘陵和雪峰山脉、武陵山脉区域。雪峰山脉的蚩尤部落族群发现了这里的一味树叶,可以解七十二毒,并能抵御瘴气的侵染,这就是荼,即后来说的茶。
雪峰山脉的蚩尤部落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他们逐渐发现这些地方到处都有茶的踪迹,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保障。蚩尤部落把这个地方叫作茶乡,这是全世界最早的茶乡。雪峰山脉的蚩尤部落长期在大山里生活,他们掌握了山里生存的基本技巧。后来的神农部落,他们在南方的生存就非常艰难。神农部落在炎帝领导整个部落时期,为了整个部落的生存和安危,他积极向雪峰山脉的蚩尤部落学习、求助,获得蚩尤部落赠送的茶叶和粮食。炎帝带领族群在梅山边缘识别茶叶和寻找茶叶用于生产、生活,成为他们在南方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命保障品,才有后来《史记》记载的“炎帝葬于茶乡之尾”的“茶乡”、“茶乡之尾”。
大禹时代,各地进贡的物品都有文献记载,战国时期整理成书的《尚书》,其中有《禹贡》专门记载此事,有“三帮底贡厥茗”句,“贡厥茗”就是当时贡茶,禹在西海治水,疏通了西海,让西海成为衡阳盆地,雪峰山脉的蚩尤部落后裔三苗给禹献茶。
战国时期,秦献公次子季昌反对其兄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带领族人过黄河、越长江、入洞庭、溯资江到达奉家山,进入錾字岩这个产茶区,他们是第一批中原来的汉人,最后成为此地的土著汉人。百年后,放逐沅湘的屈原在《九歌》里记录了他在雪峰山脉的行踪,《东皇太一》有“奠桂酒兮椒浆”,《东君》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其中的“椒浆”、“桂浆”都是他在雪峰山脉喝到的茶做的饮品。
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葬于马王堆,随身陪葬品中有整笥的茶叶,这也是后来土葬棺材里都要放茶叶的源头。马王堆汉墓里的随葬苦茶,也是来自源于渠江这个地方的茶叶,只是当时的做法还处于散茶时期。道家学派吴理真早期在錾字岩等处修道,后来云游各地,在离开梅山时从錾字岩带走了一批茶树苗,在到达蒙顶山上清峰时,他栽种了七株茶树,才有了后来的蒙顶石花、蒙顶甘露等。
西晋刘澄之的《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这就是说在西晋时期,雪峰山的茶乡由梅山扩大到武陵郡全境,其中梅山也有部分区域在武陵郡,奉家山的渠江源就是武陵郡境内。
唐代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嫁给西藏松赞干布为妻,曾带去渠江薄片八百枚为嫁妆。文成公主到达西藏之后,不习惯直接饮用牛乳,加入渠江薄片煮的茶汤,成为后来非常著名的藏民美食酥油茶。这一习惯在西域广为传播,大量从中原购买茶叶制作酥油茶,逐渐形成西域边境的茶马易市。大中十年,杨晔的《膳夫经手录》成书,载有:“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己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千里食之,其他不足记也。”说明渠江薄片已经在江陵和襄阳以北的大部分北方地区开始销售和食用,渠江流域的野茶大量采集,供北方市场需求,并成立了茶马司等专营机构。
五代时期,湖南为马楚统治时期,马殷采取听民摘山、令民自造茶,还用轻徭薄赋政策发动农民种植茶叶,每年贡茶二十五万斤,并听民售茶北客、收茶税赡军的方法。毛文锡的《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渠江薄片的加工工艺越来越高超,精选越来越细致,也成为朝廷和中原大地知名度比较高的茶品牌被北方市场所接受。
宋代茶马交易越来越昌盛,在湖广、巴蜀都成立了茶马司,由朝廷派军事武装力量贩运茶叶。在梅山设立博艺场进行茶叶与生活物资互换,但是茶叶控制还是十分有限,茶园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神宗时期,茶叶提升到军需物资的高度,朝廷派遣经略使章悙经营梅山,开始采用军事强征,后来用怀柔政策征服大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把古梅山纳入北宋版图。渠江源头錾字岩等地,以贡茶代赋税。吴淑《茶赋》载:“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古币贡茶也,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叙说了渠江薄片有“涤烦疗渴”、“换骨轻身”、“其功若神”等功效。
元朝大德年间,《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一斤换米十升。”可见元朝的渠江薄片已经制作非常精细,渠江薄片的价格极其昂贵,还是制茶者减免赋税和换取粮食及大米最好的硬通货,也是奉家山渠江源头錾字岩的主要特产。新化境内由团茶即圆茶开始向方茶发展,按着建筑用的青砖的模型制作砖茶,成为后来广为流传的老青砖茶。
朱元璋建立明朝,朝廷贡茶改紧压茶为散茶,新化岁贡芽茶十八斤。新化的贡茶,奉家山渠江源头的錾字岩是其产地之一,采集最好的茶芽做贡茶。嘉靖《新化县志》载,永乐元年,新化县令肖岐为了完成赋税,指导蒙洱冲的村民垦种茶园,用栽培的园茶做芽茶进贡,水车、奉家、大熊山等地的茶园得到迅速发展、壮大,面积达万亩之多,茶叶年产量在万担以上即百万斤,并在新化建立苏溪巡检司茶税官厅,税银年三千两。
《本草纲目》载:“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蕲州蕲门之团面,寿州霍山之黄芽,庐州之六安英山,武昌之樊山,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这段话有“长沙之铁色”、“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等三处所指均为奉家山渠江源头的茶,只是以渠江薄片、溆浦茶、宝庆茶等不同的茶名出现和出境。田艺蘅的《煮泉小品》载: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到明代,渠江薄片还是茶界的佼佼者。明末方以智的《通雅》载:渠江之薄片,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对渠江薄片进行了简单的记载和评价,对后人了解渠江薄片的价值很有好处。
明代洪武末年,新化奉家山、五台山、金凤山、大熊山等山头都开始制作干发酵的红茶即后来说的老红茶或土红茶。但是这些红茶的制作技术主要掌握在古瑶人和土著汉人手里,宋以降迁徙来的汉人就没有这个制老红茶的技术。明末,在新化龙珠山等地开始制作黑茶,销往边疆地区。
清代,新化的茶叶发展更加壮大,在宝庆府的各县中产茶最多,茶园面积达三万亩,年产茶两万担以上。清初,古瑶人也自己学习栽种茶树,他们在茶亭铺以上的山坡上栽种了无数的茶树,其中茶亭铺边缘的这块茶园即瑶家奉氏所开垦。奉家山主要生产青砖茶,沿着渠江水运到资江或者翻过紫鹊界运到水车。咸丰八年(1858),广东茶商到新化传授湿发酵的新红茶制作方法,又称条红茶或功夫红茶。同治年间,奉家山渠江源头的米茶被列为清廷贡品,以抵征粮。
光绪年间,奉家山渠江源头錾字岩上搬来一户李姓人家,他有个十多岁的孩子,出生在新化横阳,他的名字叫德宝。李家曾经营茶叶,为了讨生活来到奉家山,他就靠山吃山,以种茶为业。他们是新来的汉人,土著汉人比较保守,不传授老红茶的制茶技术,他只能靠制作以极普通的青砖茶为产业。德宝常去山上玩耍,也常到茶溪谷、姑娘河去采摘野果,经常会遇到山上的瑶族姑娘,她们见到他就像野兽一样奔走,唯独其中有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姑娘,对他没有畏惧,也不躲避,有时还在同一个水潭里沐浴。他们俩见面的次数多了,德宝知道她姓奉,叫晒秀,为古瑶人后裔,茶亭铺上的这片茶园就是她家的。
古瑶人有自己的规矩,姑娘十八岁要出嫁,嫁人不嫁汉族人,特别是新迁徙来的汉人。可是德宝与晒秀已经相恋,并且到了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地步,女方家庭不愿意嫁是怕女儿受欺负、自家受欺压;男方家庭不愿娶是希望与当地有权势有身份有地位的土著汉人联姻。他们两个人都在茶亭铺后的一株古茶树下发誓,生要结连理死要同墓穴。他们怕这样的誓言还不足以让他们结合,晒秀准备把她家族做土红茶的方法传授给德宝,却需要十八年的磨砺,每年只有寒食那天方可采摘茶芽,要在那天夜里子时用相恋男女的掌心合力对揉,才能做出上乘的十八红;德宝为了表明他的决心,他把名字改为谟林,即谋划好这个茶树的意思。
这样,晒秀与谟林每年见一次面,那就是寒食那天,白天一起采茶,晚上一起揉茶。两人经过十八年的历练,终于制作出极品的十八红,这也是古瑶人最顶级的土红茶,取名紫鹊十八红。紫鹊十八红有两层意思,一是紫鹊是地名,即紫鹊界的意思,说明他们这种十八红茶出产在紫鹊界;二是紫鹊是鸟名,紫鹊就是喜鹊的意思,说明他们通过制作十八红茶喜结连理,成就了爱情和婚姻,紫鹊十八红就是喜茶。
李谟林、奉晒秀他们俩的相恋,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他们的爱情,双方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民国十三年,李谟林与奉晒秀结婚生下了长子李典荣,夫妻俩恩恩爱爱,相互关心,共同抚养孩子和制作土红茶,还学习粤商的英式红茶的制作方法,改良老红茶的不足,提高十八红的香味和醇美。两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在川坳村建起了自己的木房,过上了富庶的日子。李谟林生产的青砖茶沿着渠江水运到资江或者翻过紫鹊界陆运到水车等地,再运往新化,汇集到新化、安化的茶叶大流中销往西北。
民国末年,新化种茶达到了顶峰,凡有土地之家无不栽种茶树,茶园面积超四万余亩,在湖南居第三、四位。民国三十二年,李谟林去世,末满二十岁的儿子李典荣执掌李家家业,他继承父亲茶人的身份和职业,继续李家的茶叶事业。
一九五二年,新化的茶园面积近六万亩。并改造红茶的加工技术,改热发汗为冷发汗,太阳晒干为炭火干燥。一九五六年,新化的茶园面积扩大到近九万亩。到七十年代,又增加近四万亩,年产量达五万余担。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李典荣负责青猴江流域及蒙洱冲、錾字岩等村的茶叶收集、制作,并经营川坳村的东风茶厂,生产红碎茶。他在自家的菜园和自留地上都种上了茶树,开始种茶兴家的道路。一九六三年,李典荣的儿子李洪玉出生在奉家山川坳村。他一岁时不慎坠进火塘,左手与脸部被烧成重伤,酿成终生残疾。
一九八四年,李洪玉加入本村一位奉氏老人承包的茶场,向他学习奉记茶行的经商知识和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技术。一九八九年,李洪玉承包村里几百亩土地办起茶场,承接父亲创办的东风茶厂,改名青猴江茶厂,生产蒙洱茶、奉家米茶、月芽茶等。一九九一年,李洪玉收获了爱情,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李洪玉在继承李家红茶的基础上,向蒙洱茶学习,成为蒙洱茶继王让之后的第十三代传人。
二0一一年,李洪玉成立新化县桃花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二0一四年,李洪玉在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的指导下重新恢复李家的紫鹊十八红和蒙洱冲茶等产品,每天早晨,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都要仔细审查李洪玉做的紫鹊十八红,在质量上给他把把关,并且要端一个大竹盘赶茶,挑选出那些有瑕疵的茶芽,精选十八红。那年,紫鹊十八红获得第六届湖南茶业博览会茶祖神农杯金奖。二0一六年,李洪玉开发了有机蒙洱茶基地三千亩,全力打造蒙洱茶、錾字岩茶、月芽茶、錾字岩毛尖、紫鹊十八红等品牌及百两花卷、千两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