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早报讯(记者 卜运华 通讯员 罗建峰)近年来,湖南省武冈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指示精神,牢牢把握“输血扶贫”和“造血扶贫”原则,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目标,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扶”出了一条民心向上的小康之路。
武冈是“中国卤菜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卤菜、铜鹅、脐橙等品牌驰名中外、享誉世界。在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该市以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做强重点产业为保障,做优新兴产业为支撑,依托传统比较优势,着力在“精准”两字上做文章。
“千斤重担众人挑。”武冈市在“输血扶贫”的过程中首先构建了产业战略大支撑,精准搭建产业扶贫平台,全面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产业扶贫行业部门精心制定了产业扶贫专项政策,调集驻村工作队300多支、驻村工作队员1100多人,包村科级干部290多人、帮扶干部6400多人,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6000多户92000多人;动员30多个省市单位、全市120多个副科以上市直单位、18个乡镇(街道)、50多家“两新”企业参与帮扶工作与产业扶贫工作,实现“市团领导联乡镇包线、科级干部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包户帮扶贫困户”三个全覆盖。
同时,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市通过科学分析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精准扶贫方略,引导贫困户围绕传统种植养殖、乡村游等主导产业,精心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项目,由包户脱贫帮扶干部负责“一对一”送产业到户,与贫困户共同制定产业帮扶方案,确保所选所配产业与群众实现无缝对接。
此外,武冈市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放贷小额金融信贷,支持有偿还能力的贫困家庭发展或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为了让困难群众尽快脱离穷根,武冈市还建立健全了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科技团队对接力度,并成功与农科院、湖南农大实现技术战略合作,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种植和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提高群众种植、养殖业增收能力。
为了让“输血扶贫”变成“造血扶贫”,武冈市根据本地实际,大力招商引资、引技,着力在建设龙头项目上做文章,建成一批年产值高、带动群众增收能力强的大项目,并成功创建了“扶贫车间+贫困户”扶贫模式,建设扶贫(工厂)车间40多个,安排贫困户880多户1100余人就业。与此同时,该市还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创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全市多家省、邵龙头企业在40多个贫困村中建有产业基地,陈氏金福元等企业分别在多个贫困村进行一对一帮扶,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此外,该市还制定了“公共服务业+贫困户”扶贫模式,并选聘了一批贫困户生态护林员和贫困户村级保洁员,让贫困人口一起分享改革的红利。
通过多年努力,武冈市依托铜鹅、生猪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建成500多个产业基地,其中脐橙、中药材、油茶等特色农林产业基地6万多亩,土鸡万羽养殖场10多个、一批铜鹅示范场7个以及40多个扶贫车间;按“户贷户 用户还”、政府投入、招商引资等办法,做强光伏发电、温氏养鸡等“大龙头”产业;建成了嗨花弄生态农业创意产业园、云山自驾友露营基地等县级示范项目,并推出荷塘、里仁、浪石等重点旅游村及乡村旅游景点;产业扶贫形成了“大的产业顶天立地、小的产业铺天盖地”的格局。此外,该市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并建成多个卤菜交易网等电商平台和村级电商服务站,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以提高群众自家农特产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让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武冈市紧紧抓住“精准”这个关键词,在精准实施产业发展,精准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上做实做细,让贫困人口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机会,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稳定增收,让他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