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 单
武冈是湘西南的一座古城,千百年来,我的家乡就在该城治下,70年前家乡才从武冈独立出来成县。
小城不大,却历来是湘西南的重镇,所谓上通黔巫,下达衡宝,说的就是武冈的地理重要性。
不大的武冈城,却有着千年传承的城墙。城墙一侧,是流淌着潺潺赧水的护城河。
儿时的我,曾跟在外公身后,沿着长满爬山虎的古城墙,穿行在护城河和古城大街小巷的石板路上。间或几棵柳树,垂着长长的柳条,我和外公的身影,与柳条一起倒影在护城河中。
因为西汉时期的都梁侯国和明代的岷王府都选址于此,武冈有着众多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很多传奇的地名。这些故事,或真实,或传说,已经成为古城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我是上大学后才开始慢慢研究这座古城的历史的。而此前,我仅有着朦胧的好感。
孩童时的我,总是盼望着去武冈古城。在乡邻的心中,去武冈城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大事,所以,我们都把去武冈唤为进城。
有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少年时代的我,每次进了武冈城,就如去了首都北京般,目不暇接。
这座古城里的师范学校我心目中的最高学府,而城市中宽阔的街道,拥挤的人群,眼花缭乱的游乐场,让我曾经觉得,武冈古城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古城的城墙保护得很好,能并排跑马的城墙顶上,一个个凹凸的女墙像士兵一样整齐排列,我则喜欢将眼睛贴在女墙的箭孔上,极目望向繁华的城市,幻想着铁马金戈的风云岁月。
从侯国到县,再到州到奉天府,千百年来,武冈古城完成了过山车式的变幻,甚至一度成为临时首都,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明朝末年的1647年,春暖花开的三月,被异族追得满国跑的南明皇帝朱由榔被赶到武冈,改武冈为奉天府。于是,这座几千年的古城一跃成为临时首都,虽然只有昙花一现的五个月时间,却已经足够成为乡民们百说不厌的谈资。
也许是曾经成为临时首都的原因,就如四九城下的北京土著般,武冈人总喜欢探讨古城的历史。
正因为探讨,末代岷王被砍头后安了个金脑袋下葬的故事,在几百年的传承中,已经成为武冈家喻户晓的传奇。
外公告诉我,作为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的封地,曾经的武冈古城不仅有着王城和外城,还是有着多座城门的。数百年沧海桑田,古城仅余四门六桥。这六座各式各样的桥,都横跨护城河,有的雕龙画凤,有的上面建了寺庙,倒是成为武冈古城的一道风景。
我喜欢在古城的小巷中穿行,小巷两旁,是低矮的木房,湘西南特有的青瓦覆盖其上,冬暖夏凉自不言说。靠护城河一边的木房,很多建成了吊脚楼的模样。从护城河对面望去,一排排木屋似挂在护城河上,伴着永不停歇的赧水,从古至今。
小巷是家乡特产的聚集地,鲜红的米花,薄薄的烫皮,黑黑的猪血丸子,和着豆腐脑和甜酒的香味,让儿时的我垂涎欲滴。
因为雪峰山竹子多,小巷街边往往摆着乡民们用来换油盐钱的竹制品。涂着桐油的斗笠,自己扎成的蓑衣,和扁担、簸箕等,林林总总,挽留着路人的脚步。
对于少年的我而言,武冈古城已经是我能够去到的最远的地方了。我几个姨妈就生活在这座古城,而我不愿总是在姨妈家呆着,我很快会一个人跑到古城的街道上,有时候蹲在斑驳的石桥上和蚂蚁交朋友,有时候靠着高大的城墙小憩乘凉。
我在城中的石板路上疯跑,探索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小巷,追鸡赶狗,直到自己筋疲力尽。
夏天的时候,城门洞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虽然洞内车来人往,我却喜欢用脸贴着冰冷的墙砖,听着轰隆隆的汽车在门洞内发出的回音。
这时,历史与现实,似乎一点都不突兀和矛盾,就像几千年前他们就这样存在在一起一样。
武冈古城中,除开护城河,还有穿城而过的赧水。 因此,武冈历来商贾聚集。
从武冈往西南,可以去往曾经做过广西省会的桂林。往西北,则可以直达云贵。往东,就可以前往曾经的宝庆府和湘省中心长沙。
没通汽车以前,赧水是当地外出的主要通道。曾经的赧水上,舟船首尾相接,数里不绝。船行至城东师范学校旁的凌云塔边,塔旁站着的,都是前来为远行亲友送行的人。送行者倚塔相望,小船则载着希冀和乡愁,顺江而下,空余一江涟漪。
这座斜度甚之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凌云塔,千百年来,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也看惯了众多的生死离别,却如武冈古城的灯塔和守护者般,默默地伫立,默默地守望。
一如武冈古城淳朴的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