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复兴千年桐溪寺,重启一段尘封的历史
2020-05-21 08:50:41 来源:华夏新闻-华夏早报 编辑:贺强

导读:桐溪寺,作为与湘军创建者曾国藩有着深远渊源的古寺,也将随着这一段尘封历史的重启,而复香火鼎盛。

       核心提示:说起桐溪寺,从字面上立刻会让人想起桐影飒飒,溪流潺潺的妙境。果不其然,据史料记载,这里的确曾经桐林茂密,流水潺潺,“桐溪”正因此得名。民国时期,桐溪寺曾与麓山寺、开福寺、杲山寺、上林寺、宝宁寺、华林寺、灵云寺并称为“长沙八大丛林”。

       至于“桐溪”这个名字的真正内涵,历史上似乎没有太多的考究。只知道这个寺庙为唐代所建,原名兴国寺,到了清代被更名为“桐溪寺”。

       与桐溪寺一起留存在世人记忆中的还有,“隐居”于寺后密林深处的曾国藩墓。那么,这座始建于唐朝、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寺,有着怎样的过去?曾国藩因何与这里结缘,要将此处作为他最后的“家园”?千百年中,数度沉浮,古寺法缘为何能延续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落寞,即将消失的寺院如何重焕“青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千年古刹的前世与今生。




重修前的桐溪古寺。

       华夏新闻-华夏早报首席记者 董哲 发自湖南长沙

       得禅宗大师点拨悟道后建寺弘法

       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坪塘乡桐溪村境内的伏龙山下。进门后,拾级而上,有大雄宝殿等殿堂,寺宇布局与一般禅宗寺院相同,仅两进,客堂设在西边厢房之中,方丈室在寺后东边角落。庭院中有数百年的罗汉松、白果树,枝繁叶茂,挺拔隽秀,为寺院增色添辉。

       史载,桐溪寺为唐代振郎禅师创建于公元791年(贞元7年)。据《五灯会元》卷五记载,振郎禅师属禅宗青原系下二世,五十来岁进入古长沙城,看见伏龙山后桐林茂密、山前流水潺潺,山青水秀,鸟鸣谷应,环境清幽而雅致,是不可多得的修行宝地。振郎禅师身先士卒,率众搬基石、伐木材,一砖一瓦建起了桐溪寺的前身兴国寺,堪称唐代名刹。

       关于桐溪寺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振朗禅师问石头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石头和尚道:“问取露柱。”振朗禅师道:“振朗不会。” 石头和尚道:“我更不会。”

       振朗禅师沉吟了一会儿,突然省悟。祖师西来传法的目的,就是要人明白自己的心性,此心性无形无相,不可言说。动念即乖,开口即错。会与不会,全没交涉。与不会没交涉,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与会也没交涉?振朗未见石头前,正是死于此地;石头和尚一句“我更不会”却将他救过来了,亦在此地。

       振朗禅师悟道后,即回长沙兴建了兴国寺(即桐溪寺的前身),住山接众。

       石头希迁禅师 (700~790),唐代禅宗大师。先投禅宗六祖惠能门下,受度为沙弥。后依于六祖门下青原行思。禅宗五家,其中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家,在传承上都渊源于希迁。曹洞禅后传入日本,迄今传习不衰。法眼的再传也曾繁衍于高丽。对于国内外的禅学界,希迁的禅学思想的影响深远。




当年由民房改建的桐溪寺。

       古寺在建与毁中数度沉浮

       后来,因唐武宗会昌法难,寺毁。然而,祖师们对桐溪寺的感情依然牢固不破,恢复桐溪寺重振宗风的愿力有增无减。一直到宋代,机缘才得以成熟,寺得以复建,重现当年瑞光,更名为“伏龙庵”。

       明末,寺又毁于战火。时至清代,天岩应适这位大德禅师,为光大禅门接引之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慈悲济世,使沉寂的十方信众又信心大增,募缘颇丰。应适禅师亲自领众收拾废墟,重建寺院,重塑佛像金身,且正式将寺名更名叫“桐溪寺”。终于使古寺名副其实与伏龙山神妙的人文地理景观相辉映。

       据传清代香火极盛时,桐溪寺有和尚七八人,三进两横,大雄宝殿前两侧,有古白菒树各一,右盛左衰,传说右树系伏龙山风水吉穴所在,因树皮可治心血管病,大半被香客与农户剥取。

       民国时期,桐溪寺曾与麓山寺、开福寺、杲山寺、上林寺、宝宁寺、华林寺、灵云寺并称为“长沙八大丛林”。

       1944年,著名诗僧万休圆寂于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寺住持祗修和尚开期传戒,前来求戒者近200人,千年古寺名声大著。

       到了文革期间,寺院又被毁,佛像被拆,菩萨被烧,寺庙的住房被分给了村民,寺院的僧人也四散了。随着时光流逝,慢慢地残垣断壁亦不存,仅剩古树三两棵。

       “我小时候,这里不晓得好多大树呢。”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村民曾启亮,回忆他小时候桐溪寺的模样,依然十分激动。“原来有108间住房,从山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那气势,不晓得多漂亮!寺院里有两棵罗汉松,两棵白果树和两棵银杏树,都是上千年的历史咧。”他记得,那时的住持会看病,谁家有小孩不舒服,就请住持看病。逢年过节,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到庙里上香。

       桐溪寺历史上数度沉浮,但法缘不绝。清同治十三年,曾国藩迁葬于寺后,并建大型石墓。文正公的到来,为桐溪寺的文化底蕴带来了莫大助缘。




重修后新建的大殿。

       曾国藩与桐溪寺的因缘

       大家知道,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还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这样一位晚清名臣是怎么与桐溪寺结缘的呢?

       据说,曾国藩早年行事手段单一、风格强硬、一往无前。但在经历了回湘守孝“大悔大悟”的两年之后,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最终他成为“内圣外王”的一代儒宗。

       而就是在这“大悔大悟”的两年中,曾国藩结识了桐溪寺当时的住持宝月老和尚。二人经常一同畅谈佛法人生,得到了佛法的开释。正是这份殊胜因缘,曾国藩看中了桐溪寺后山这块福地,最终葬于寺后。

       还有一说就是,当年曾国藩到湖南办团练,在此地训军,时时造访此寺,与寺庙住持宝月大和尚意气相投。后来靖港之役兵败,他想跳河自杀,被人救下后来到桐溪寺疗伤。和这里有特殊的缘分,也有深厚的感情。曾国藩深感此地气象不凡,故萌生下葬于此的念头。与宝月大和尚成为至交后,曾国藩就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但当时宝月并没有直接答应他。而是告诉他,佛门净地,非常人能使用。“他们相约,谁先去世,谁就葬在这里。最后,还是曾国藩先走了一步。”曾启亮说。




融入湘军文化园后的重建规划图。

 
       释容禅将修复桐溪寺视为历史使命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寺院经济不存,僧徒星散,寺宇逐渐废而不存,后来的桐溪寺也仅留下两株罗汉松和一株白果树。

       后来桐溪寺的重建,得益于释容禅法师。容禅法师长居麓山寺。2005年年末,正在麓山寺修行的释容禅,在寺院图书馆看到一本记载着桐溪寺历史的书。长沙竟然还有这样一座古寺?为何曾国藩没有选择岳麓山,而是选择在桐溪寺旁边作为最后的归宿地?带着好奇和疑问,释容禅一路寻访来到了伏龙山脚下的“桐溪寺”。

       眼前的景象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桐溪寺根本不是书上记载的那个非凡的桐溪寺。除了两棵罗汉松和一棵白果树,几乎看不到任何古寺的踪迹。他从村民口中得知,文革后桐溪寺再无僧人,房子也都没有了,仅剩几棵老树。

       释容禅说,历史上的桐溪寺香火非常兴旺,是长沙“八大丛林”之一。当时开福寺那边还办了养老院和孤儿院,都是由桐溪寺供应粮食。桐溪寺拥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如今破败不堪。“我当时就在那棵罗汉松下发愿:今生一定要完成修复桐溪寺的历史使命。”

       释容禅重修桐溪寺的第一步,就是租下一座空房子。“房子空着也是空着,那名村民很快就答应几千块钱一年租给我,当时里面停放着一口棺材。”释容禅笑,“我带着一个师兄弟将房子重新整修,请了三尊菩萨供奉进去。”同时,他开始在村民中普及佛法,收他们做在家弟子。“寺庙要重修,就得有群众基础。”除了每年祭拜、清扫曾国藩墓,释容禅还会去寺院东南角的一座墓前,祭拜曾改变曾国藩人生观的宝月大和尚。

       寺院虽已不在,但桐溪寺的精神依然在。

       2005年,从租用当地农民民宅开始,在越来越多信众的帮扶下,桐溪寺的复建工作得以开展起来。适逢湘江新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桐溪寺的复建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寺庙新大殿和其它建筑很快在原址上破土动工。

       释容禅法师说,又经过几年的努力,直到2010年,修复后的桐溪寺最终得到了政府的合法认可。释容禅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桐溪寺的第一任住持。“这让我既欣慰,又焦虑。桐溪寺要一砖一瓦重建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释容禅的禅房里,挂着这样一幅字:“禁大言,以务实。”语出曾国藩。释容禅喜欢这幅字,也是照着上面的意思去做的。出家20多年来,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修复佛寺。如今,邵阳、岳阳等地都有他修复的寺院。他说:“我相信,多一座寺院,就是多一所学校。”




现在的桐溪寺。

       禅门古刹迎来新一轮的复建和发展

       经过几次复建的桐溪寺延续了唐代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建筑间用游廊连接。建筑结构形式均为木结构体系,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钟楼、鼓楼、配殿、游廊、客堂等。

       重建之后的桐溪寺将成为湘军文化园的一部分。据了解,湘军文化园由湘军文化广场、桐溪寺、曾国藩墓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50亩。广场以抽象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一代湘军“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铁血战功和收复新疆的风发意气。桐溪寺,作为与湘军创建者曾国藩有着深远渊源的古寺,也将随着这一段尘封历史的重启,而复香火鼎盛。

       说起湘军文化园的整体构思和渊源,还要回溯到2015年清明,当时桐溪寺住持释容禅法师和湖南桐溪基金会(筹)携十方信众,与双峰县政府、曾国藩故居管委会、曾国藩研究会、曾氏宗族代表等,来到桐溪寺后山的曾国藩墓前祭拜。

       在桐溪别院,社会各界、学者专家的会谈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双峰荷叶塘是曾国藩戎马一生的起点,桐溪寺是曾国藩人生的终点,通过起始两点联动、共同推进曾国藩文化传播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自此,桐溪寺被正式纳入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和湘军文化园项目,启动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建。

       有专家称,回顾桐溪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禅宗祖师们的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禅宗祖师们的励精图治史,更是一部菩萨修六度万行的修行史。而今时,桐溪寺也正迎来新一轮的复建和发展。




位于桐溪寺后山的曾国藩墓。

相关热词搜索:桐溪寺

上一篇:冬已尽,春可期
下一篇: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首页 | 华早团队 | 华早简介 | 记者专栏 | 联系华早 | 版权声明 | 加入华早 | 业务体系 | 人员核验 | 华早文化衍生品 | 管理制度 | 华早大事记 | 撤稿申请 | 发稿系统

本站所刊登的华夏早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华夏早报版权所有,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来源。

© 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

新闻爆料huaxiazaobao@126.com
在线咨询
QQ:281111172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