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一切前,最重要的是教会他好好“活着”
2020-06-24 12:30:41 来源:华夏新闻-华夏早报 编辑:贺强
导读:教育的使命不仅是要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也应该教会孩子面对挫折和无奈时应有的态度,教会学生如何爱自己,如何自信,如何坚强,如何思考……
文/华夏新闻-华夏早报首席评论员 董哲
6月4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女生缪可馨上完语文课后,翻越四楼栏杆坠楼身亡。
6月12日晚,在学校上晚自习的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王基涛被人发现坠落教学楼下,后经医生证实不治身亡。
前些日子,湖南鹿马桥镇某中学初二的学生小晴和同班同学小英,在失踪两天后,被发现手绑手在仅1.1米的河中溺亡,警方初步排除他杀。
再往前一段时间,辽宁省葫芦岛14岁女生因充值游戏怕父母责备自杀,大二学生作弊被老师发现后跳楼自杀。类似的案例发生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家长心中“活泼开朗,并没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老师和同学眼里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为什么在遇到哪怕一点点的事情,就会走上轻生的路?我们有没有过深思和反省,我们有没有从这些血的教训中拷问过自己的内心?相对于一条条还未成熟的生命,我们更应该教会孩子们什么?
面对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听到那些家长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们每个人的心一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撞击。频频发生的学生非意外死亡事件,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社会能力真的至关重要。
为什么经历同样一件事情一种挫折,有的孩子像“没事人一样”心态平和,有的孩子就可能会钻入死胡同,走“自杀”的极端?这跟大部分家长和学校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缺乏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关。
何为社会能力?美国心理学专家舒尔博士认为,社会能力就是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动物,没有社会能力的孩子很难取得成功。
舒尔提出的“我能解决问题”法,对于我们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借鉴。它主要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给孩子自己学会怎样解决问题,教给孩子一种能帮助他们处理一般人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如何处理与朋友、老师和家人之间的日常冲突,以及寻找各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并且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与人和谐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
除了帮助孩子学会解决社会交往问题,当下的教育还应该把“死亡教育”提上日程,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著名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而在中国,提“死”仿佛就是大忌。“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白岩松说的这番话绝非夸大其词,频频上演的悲剧就是最无情的例证。
成年人常常表现出的这种对死亡的疑惑和恐惧,无形中会对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引导,以至于孩子对“生命”二字真的不甚了解,他们不明白生命是什么,更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可贵。同时,他们对死亡的认知还很不成熟,尚未建立起对这个世界完整的认知体系。心理学家说,当某个人、某件事给他们施加的恐惧积累到一个临界点,就能轻而易举地超越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因此,作为父母或者是授业解惑的师者,我们在教会孩子一切前,最重要的是教会他——“活着就有希望。”要像作家余华那样告诉孩子“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比学习、成功更重要的是活着。”
和父母吵架、和同学争执、被老师训斥打骂、学习压力太大、犯错了怕被惩罚……这些成年人不能想象的鸡毛蒜皮,甚至不能称之为“事”的起因,都能成为孩子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不寒而栗。而从这些或许导致孩子轻生的所谓“因素”中,同样也透露出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问题。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国家也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纳入了教育体系。
布鲁尔·卡特说:“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越来越多青少年自杀的悲剧让我们意识到,当孩子没有足够强烈的“求生欲”,当父母不把提升孩子的生命欲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那些关于成绩、升学、名校、未来的话题其实都无从谈起。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拥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北大教授渠敬东就曾指出,教育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其中在谈到心理的健康时,他说“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大家也许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悲剧发生,往往就是家长和老师以及学校互相埋怨指责,仿佛孩子的死都是别人的错。其实,那些孩子走极端时都是带着对世界的不舍和对生命的不解而离开的,他们的不幸逝去不能单单归罪于谁,“死亡教育”也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的携手,家长不逃避关于死亡的话题,通过正面的讲解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以及生命的宝贵性,学校大力宣传对生命的敬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政府应当加强对“死亡教育”的推进和监督工作。
青少年学生自杀的悲剧,折射出来的问题,带给我们的教育反思其实还有更多。总的来说,教育的使命不仅是要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也应该教会孩子面对挫折和无奈时应有的态度,教会学生如何爱自己,如何自信,如何坚强,如何思考等等。
苦难和挫折是人生最好的教育,也是漫漫人生路途中不得不经历的。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承受和抗打击能力尤为重要。现在对的不一定以后对,现在错的不一定以后错,我们孩子所却缺乏的,正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事物质疑的勇气。这种能力和勇气的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课题。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珍贵,让孩子们的心中都树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避免和减少悲剧的发生。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 董哲
上一篇:河北公务员亦官亦商还高调“耍无赖”,是谁给你的胆子?
下一篇:校园性侵频发折射的是事前防范和事后严惩机制的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