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锐评 > 正文

华夏早报评论员:熏制腊肉岂能简单的一禁了之
2025-01-13 09:04:21 来源:华夏早报 责任编辑:贺强

《华夏早报》“华夏早报评论员”专栏评论

       《华夏早报》“华夏早报评论员”专栏评论
 
       文/《华夏早报》评论员 樊耀文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四川省广安市一名六旬老人因在家熏腊肉,被当地社区以“教育管理费”的名义罚款200元,老人还写了“不再在家熏腊肉”的保证书,引发网友热议。(1月4日央视网)
 
       在川渝大地,腊肉飘香是寒冬里最温暖的烟火气息。那一块块被烟火熏烤得油亮红棕的腊肉,高悬于农家屋檐下,是年味儿的最佳注脚,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与乡土情怀。然而,如今一些地区因环保考量禁止百姓熏制腊肉,甚至开出“教育管理费 200 元”的罚单,这一举措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争议不断。
 
       从环保角度而言,传统熏制腊肉多采用柴薪、煤炭等作为燃料,烟雾缭绕中,大量的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肆意排放。在雾霾天气频频侵扰的当下,每一个微小的污染源都可能是压垮空气质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乡村聚居区,家家户户同时熏制腊肉,浓烟滚滚,对局部空气质量的恶化“贡献”不容小觑。而且,熏制过程中的明火隐患,也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周边房屋与居民的安全,从这个层面看,禁熏似乎有理有据,是为了守护大众生活的蓝天与安全。
 
       但回溯传统,腊肉熏制绝非简单的食物加工,它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每至腊月,一家人围坐于熏制灶旁,添柴加薪,看着鲜肉在烟火中慢慢蜕变,谈天说地,传承着先辈的生活智慧与家族故事。这是农耕文明孕育出的质朴仪式感,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更显弥足珍贵。禁令之下,罚款当前,这缕传承已久的人间烟火,陡然变得飘摇不定,百姓们满是困惑与无奈:难道儿时的味道、祖辈的传统,都要因环保之名被尘封?
 
       “川渝腊肉香四方,烟熏火燎岁月长。环保如今来禁令,传统罚款两迷茫。百姓心忧味难续,官家意决霾要防。何寻妙计解矛盾,烟火环保共一堂。”这生动地描绘出当前僵持的局面:百姓对传统美食的执着坚守,政府对环保目标的坚定追求,二者看似针锋相对,实则都有其深层的合理性与情感寄托。
 
       其实,这场环保与传统的“拔河赛”并非无解。一方面,政府在推行禁令时,可多些柔性治理思维。例如,设立集中熏制点,统一配备环保熏制设备,以清洁能源或高效减排的方式满足民众需求,既降低了污染排放,又保留了传统风味,还能将零散的民俗活动转化为社区互动交流的契机;另一方面,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引导民众认识到传统习俗的改良并非摒弃,而是与时俱进的升级,就像古老的打铁技艺演变为现代机械锻造,传统腊肉熏制也能在新的技术框架下焕发新生。
 
       环保与传统并非水火不容,关键在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在追求蓝天白云的征程中,为传统民俗文化留出一条温暖的通道,让未来的孩子既能呼吸清新空气,又能知晓腊肉背后的岁月故事,如此,方能在时代的前行中,保住那一抹独特的乡愁与文化根脉,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携手共赴美好生活的盛宴。

       一审:张颖 二审:董哲 三审:江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贪官之妻向多人诉讼“追债”1.5亿 贪腐资金是否可以洗白
下一篇:最后一页



首页 | 华早团队 | 华早简介 | 记者专栏 | 联系华早 | 版权声明 | 加入华早 | 业务体系 | 人员核验 | 华早文化衍生品 | 管理制度 | 华早大事记 | 撤稿申请 | 发稿系统

本站所刊登的华夏早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华夏早报版权所有,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来源。

© 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

新闻爆料huaxiazaobao@126.com
在线咨询
QQ:281111172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